化解產能過剩的國際經驗分析
國際經濟
作者:張明哲
【摘要】化解產能過剩是今年黨和政府確定的重點工作之一。通過對美國、德國和日本化解產能過剩的應對策略進行梳理,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包括以下四個方麵:對周期性產能過剩,以市場機製調節為主;對非周期型產能過剩,加快經濟體製改革;加強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務職能;實施政府援助政策。
【關鍵詞】產能過剩化解長效機製
一、引言
目前我國經濟存在普遍的產能過剩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二季度末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平均隻有78.6%,閑置產能高達21.4%。化解產能過剩是今年黨和政府確定的重點工作之一。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製,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近期國務院也要求金融機構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對產能過剩行業區分不同情況實施差別化政策。
從國際上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後起的工業化國家,都曾出現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各國政府都有一些化解產能過剩的成功做法。本文嚐試對國際上化解產能過剩的做法進行簡要梳理,進而分析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二、國外化解產能過剩的應對措施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普遍現象。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德國和日本都經曆過嚴重的產能過剩,由於產能過剩的類型不同,各國政府的應對措施也有所不同。
1.美國
美國經濟史上產能過剩曾多次出現,常常伴隨著經濟危機和經濟衰退,因此產能過剩的主要類型是經濟周期型產能過剩,相應化解產能過剩的手段以市場機製為主。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曆了四次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前兩次分別是1986-1987年和1991-1992年,當時美國工業產能利用率曾下降到79%-80%,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汽車、鋼鐵等傳統製造業。為解決這兩次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美國采取了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產業升級方式。
第三次是互聯網泡沫的破裂。21世紀初美國互聯網泡沫導致過度投資,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企業生產能力的利用率從1995-2000年的81.5%下降到2002-2003年的73.6%。這次產能過剩主要通過企業破產和並購重組的方式加以緩解。
最近一次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金融等服務領域出現產能過剩。美國應對措施包括以下幾種:第一,政府通過嚴格的法律程序規範破產,如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且對大量的金融機構進行了並購重組;第二,政府利用多種渠道,幫助相關企業並購重組;如奧巴馬政府一上台就著手拯救美國三大汽車集團;第三是出台新的金融法規及機製,規範並收緊對金融行業的監管;第四,允許通過工廠遷移和資金轉向等方式向國外轉移過剩產能,甚至銷毀部分剩餘產品及產能。
2.德國
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讓德國經濟萎縮了4.7%,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裝備和汽車製造業受到外部需求下降的重創。
針對產能過剩,德國應對措施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針對由於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導致的產能過剩,則保持一定的產能閑置,為抓住國際機遇做準備;第二,對於那些雇傭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隻要不是赤字經營,或者是短期雖然虧損但長期能夠平衡或略有盈餘,就不屬於落後或要淘汰的產能;第三,在市場機製的驅動下,企業會主動對過剩產能進行調整。德國的企業99%都是私人企業和小企業,控製投資微調產能是常事。
3.日本
20世紀60年代以後,日本的重化工業、機械工業、電子工業和汽車工業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企業規模小、生產分散、設備更新緩慢和過度競爭等問題,集中表現為整個行業的產能過剩。日本周期型產能過剩與非周期型產能過剩並存,采取的應對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啟動民間消費,化解產能過剩危機。1960年日本推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通過推行最低工資製度、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投資、擴展完善社會保障體係等,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在該計劃實施的十年中,日本勞動報酬年均增長率超過10%,民間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高於60%,不僅化解了由於需求不足導致的產能過剩危機,還促使設備投資與製造業生產形成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