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商業銀行廉潔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企業文化
作者:杜 勇 羅時勇
【摘要】廉潔自古已有,但當作一種文化來建設,唯今有之。在當今反腐倡廉形勢仍然嚴峻的情況下,談商業銀行的廉潔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廉潔內涵出發,引出廉潔文化建設的四方麵內容,即在抓廉潔文化的心理教育的同時,要加大腐敗懲戒力度,加強普遍性治理,完善獎懲機製,引導正確的價值觀期許與行為期許,並完善商行管理製度,強化監督機製。
【關鍵詞】商業銀行廉潔文化建設思考
小到微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廉潔總是代表著重要的權力形象,它是企業執行力與效率的保證,更是影響國家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廉潔是廉政的基石與前提,從現代化的商業銀行運作來看,對廉潔管理的要求更高,對廉潔文化建設的需求也更為迫切。
一、廉潔的內涵
廉潔自古有之,幾千年來,古漢語中許多詞語經過時代的變遷都已易其意,但是“廉潔”二字卻從未變過,廉潔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末沫。”東漢著名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說:“不受曰廉,不汙曰潔。”也即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汙,就是廉潔。簡單二字,卻不是簡單之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貪腐主要源於四種心理,一是失衡心理,主要表現在盲目攀比之上;二是貪婪心理,主要表現在追求貪欲的滿足;三是僥幸心理;四是羊群效應(羊群效應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也被稱為“從眾效應”。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自己並不會思考事件的意義。羊群效應是訴諸群眾謬誤的基礎。經濟學裏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主要源於隨波逐流,社會不良風氣使然,有權不腐者成了另類。從經濟學角度看,腐敗是一種經濟理性行為,在特定的經濟政治製度下,腐敗者的權利尋租可以令其個人收益遠大於其承受的個人成本時,腐敗則成了邏輯被選行為。這時受損的是社會利益,加重的是社會成本。從行為學角度看,個體的行為模式產生需要四個部分組成:需要(或願望、期望)、動機、行為、目標。人們總是具有不同強度的多種需要、願望或期望,如某個領導者對權力有很高需要,很強的進取願望,則長時間工作必將導致期望的提升。這些需要、願望或期望使他們產生一種動機,並指向一定目的。於是便產生一係列獲取目標的行為。所以這些需要、願望或期望就成為指導該領導者的行為坐標,如若目標變味,則貪腐產生。從法理學角度看,權力是製度的產物,權力製約同樣如此,無有效製約的權力必將導致腐敗、濫用和異變。
從上文闡述看出,廉潔文化建設至少需要從四個方麵著手:一是抓廉潔文化的心理建設教育;二是對腐敗懲戒除加大經濟與人身處罰外,需加強普遍性治理;三是引導正確的價值觀期許與行為期許;四是要完善管理製度,強化監督機製。
二、廉潔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
(一)強化廉潔心理建設,突出精神層麵作用
市場經濟的深化,收入分配製度的不完善,貧富兩極分化的尺度增大,媒體有意渲染下的富豪新聞,種種有意無意的未經過濾的信息輸入,導致心理失衡的可能性增大,尤其對商行一些手中握有權力的領導幹部,看著身邊的朋友、同學個個收入不菲,而自己能力不必他們差,卻擔子大,責任重,工作更辛苦,還兩手空空,心理的不平衡感自然會萌生,而腐敗也隻是時日問題。貪欲是腐敗的軀幹,有如雪球,愈貪欲望愈大,而一旦有了第一步的涉險貪腐,僥幸心理也會越來越明顯的擊潰心理防線。經濟市場化下,愈演愈烈的腐敗行為下是隨波逐流的心理狀態,它影響著社會風氣的走向,而羊群效應更滋長了此類風氣的盛行。
反腐不僅是對製度約束不足的補充,更是對社會不良風氣的否定。當前,商業銀行正處於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麵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在這許多問題中,領導職務犯罪案件最為需要關注,但有甚者,部分人對腐敗現象不但不痛恨,反而產生叫好的心理,還互相攀比。如此腐敗風氣不但破壞了黨群、幹群關係,更阻礙了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發展,也使得商行的廉潔心理建設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