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中心戶外環境設計研究
出類拔萃
作者:馬永軍
摘 要: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由此引發的許多社會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及老年人身心健康不斷提高,以往的養老服務中心戶外環境空間已不能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娛樂活動,因此研究和完善養老服務中心戶外環境已然刻不容緩。本文通過對老年人行為、生理、心理特點及他們需求的分析,結合戶外環境設計原則等相關理論,總結出適合老年人養老的戶外環境的一係列設計原則及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問題。
關鍵詞: 老年人 養老服務中心 戶外環境 設計研究
一、養老服務中心概述
(一)人口老齡化概念
人口老齡化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的動態過程,指人口年齡不斷增加的人口現象,其簡單的表現形式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國際上通常將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或者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作為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我國自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經過15年的發展,我國成為世界上不但人口最多而且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且老齡化速度快。因此,妥善考慮老年人的養老安置問題成為社會麵臨的重要課題。
(二)養老服務中心相關概念
1.養老模式
中國社會中,老年人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並隨著生產方式、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變化。
(1)居家養老模式,即在老年人自己一直居住的家庭內養老的一種養老模式,其與普通住宅基本一致。居家養老是我國最主要的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以自理和親友照顧為主,社區老年設施提供必要的養老服務為輔的養老模式。
(2)機構養老模式,即集中為老年人提供養老場所,其中包括各種醫療服務設施、文化活動場所等,形成獨立又完善的養老機構。機構養老是由社會提供的養老機構接納單身老人和老年夫婦居住,並提供生活、起居、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綜合服務的養老形式。其設施一般包括老年公寓、養老院、護理院和關懷醫院等。機構養老的優點是住區有配套的老年醫療、文娛、照料設施,對老人的照料更專業化。
(3)社區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是介於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一種養老方式,指老年人居住地點仍為自己家庭不變,由社區提供和承擔社會化的照料、醫療等養老服務。社區居家養老不同於家庭養老,它實施的前提是在居住區建立社區醫療中心、家政服務中心、健身娛樂場所等配套設施。社區養老服務形式主要有兩種: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務;在社區創辦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務。目前社區養老模式還處於探索階段,存在許多不足。
2.養老服務中心
養老服務中心屬於機構養老模式範疇。其中包括老年公寓、養老院及護理醫院。
老年公寓:以家居形式為主,輔助養老服務體係的老年人養老設施。在老年公寓內,老年人獨立分套自居,或多個老人以家居形式半獨立自居。根據老人需要照料的程度,適當配置公用設施和服務管理人員,開展必要的照料和生活服務。
養老院:專為接待自理老人或綜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安度晚年而設置的社會養老服務機構,設有生活起居、文化娛樂、康複訓練、醫療保健等多項服務設施。
二、養老服務中心外環境設計概要
(一)養老服務中心戶外環境設計原則
1.安全性與健康性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部分機能相對衰老,他們對於生活環境的安全性要求特別高,室外活動場地的設計要加強空間和細節的處理,真正做到可視性的安全,減少老年人活動時的碰撞和跌倒幾率,促進老年人在室外進行運動和參與公共交流活動。比如:設置無障礙設施;在運動健身區域的地麵設置橡膠軟鋪裝,從視覺和觸覺兩方麵讓老年人感受到場地的安全性,提高老年人對健身器材的使用率,增強老年人的體魄。另外,空間的視覺通透性可以在老年人的心理上形成安全性暗示,因此,可以在步行係統和小範圍的交流廣場形成半封閉式的圍合空間,並且安裝配套的監視係統,提高環境的安全性和可控製性。
2.舒適性與便捷性
老年人生活環境的舒適性主要體現為:安靜的選址環境,幹淨而齊全的戶外設備,可供選擇的不同組團的交流活動場所,坡度合理的道路地麵環境,地麵鋪裝的防滑性和良好的觸覺效果,室外休憩環境的通風性及日照效果;步行係統中座椅設置的合理間距等。
老年人養老環境的建設除了舒適性外,便捷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便捷性主要體現在老年人的出行方麵,比如:養老服務中心的周邊環境,包括購物環境、附近的醫療點、公園、老年活動中心、博物館,以及出行的交通設施的合理設置等;在養老服務中心範圍內,老年居住區與休憩區域、老年大學及廣場等的距離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