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廣播頻率如何走出不專業的困境
出類拔萃
作者:王豫霞
摘 要: 頻率專業化既是適應受眾和市場客觀要求的產物,更是有利於配製優勢資源、突出媒體特色、減少資源浪費的廣播機製優化的產物,是我國廣播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提出廣播媒體走出專業頻率不專業的途徑:轉換節目製作思路;專業頻率形象要鮮明;開發專業化人才,專業性策劃人;成立節目交易中介機構,構建和活躍節目市場。
關鍵詞: 專業廣播頻率 專業 困境 途徑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廣播界以珠江經濟台為代表,率先打破了綜合台一統天下的局麵,隨之而來的是經濟、音樂、交通、健康等係列台應運而生。實踐證明,頻率專業化既是適應受眾和市場客觀要求的產物,更是有利於配製優勢資源、突出媒體特色、減少資源浪費的廣播機製優化的產物,是我國廣播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
對於多數地市級廣播電台而言,頻率專業化的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一些名為專業電台的廣播頻率並不專,它們在內容上是綜合的,形式上依然包羅萬象。頻率之間的節目交叉與重疊現象大量存在,有時甚至很難看出此頻率與彼頻率的明顯差別。如某些電台的新聞頻率,從播出時間看,每天純新聞和新聞性專題節目的播出時間加起來不到總播出時間的一半;從節目內容看,其節目內容與經濟台、文藝台有較嚴重的交叉和雷同之處。
專業不專,特色不特,廣播專業頻率難以為廣大聽眾所喜愛和認可,其影響力和競爭力自然難以提高。廣播媒體要走出專業頻率不專業的困境,應從以下方麵努力。
一、轉換節目製作思路
自辦節目無疑是專業頻率節目的重要來源,但是地市級廣播電台無論從人力資源上,還是硬件設施上,自辦節目都受到很大製約和限製,這並不意味著自辦節目就是窮途末路、毫無出路。相反,很多成功的廣播電台從自身實際出發,立足內容本土化,突出接近性,積極調整節目製作思路,擴展專業節目題材,提高專業節目的“親民度”,使得專業台經營得風生水起。
1.變廣為專。衡量一個節目是否專業化,主要看它的節目內容是否專業,它的頻率定位是否專一,它是否擁有專門的受眾群體。目前較為純粹的專業頻率當數北京廣播電台的音樂廣播頻率。首先,它的定位專一明確,是單純的流行音樂。其次,它的節目內容很“專業”,隻專一於“專業”的音樂,音樂之外的其他元素被降至最低,每小時主持人串聯語不超過5~7分鍾;加上專業的選曲、組接、音樂節目流暢自如,一氣嗬成。再次,它定位於“專門”的受眾群體,以12至40歲的熱愛流行音樂的學生和白領受眾為主打聽眾群。“音樂之聲”正是因為自己“專一”的定位,得以在短短時間裏受到歡迎和好評。
2.變專為多。頻率專業化要“專”,並不意味著一個頻率就是“一種聲音”。為了滿足受眾的多元需求,專業頻率必須變專為“多”。即要形成多樣的節目形態、風格相異的主持風格和形式變幻的參與模式。同樣一檔節目,不同的主持人主持可能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同樣的節目內容,不斷變幻的參與模式可能會因新鮮刺激而吸引更多受眾。以北京廣播電台音樂廣播頻率為例,它在“專”於音樂的前提下,根據每一時段不同的目標受眾,在音樂選擇上進行了“廣”的處理。早6點~8點的音樂太陽能定位於15~35歲的學生、上班族,音樂節奏為輕快板,內容為中外流行歌曲;晚7點~9點的音樂新天地定位於25~45歲的高知白領人群,音樂節奏為抒情中快板,內容主要是世界音樂老式搖滾等。不同時段,目標受眾是不同的,即使是純音樂節目,也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音樂形式表情達意,這種廣的處理避免了節目單調,使得專業頻率有了豐富的外觀。
3.貼近性和地方化。一個成功的現代化媒體,必須建立以受眾為中心的經營管理機製。在內容製作上,隻有接了地氣,無限貼近當地老百姓的需求和口味,才能辦出鮮活靈動的節目。單純追求所謂的“高大上”,而不重視受眾的反應和實際需要,這樣的節目必將行之不遠。隻有把專業頻率的“專”和分眾化的受眾需求相結合,才能走出專業頻率發展的新路。
二、專業頻率形象要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