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投資中易犯的心理學謬誤(1 / 3)

投資踐行者,雪球用戶,發布於2013/07/04,原文鏈接http://xueqiu.com/7093412814/22724273

近日拜讀了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大有收獲,列舉幾個投資中易犯的心理學謬誤:

1.忽略先驗概率

心理學謬誤:人們在做判斷的時候總是會忽略先驗概率。舉個例子吧,你看到有人在閱讀《金融時報》,你認為下列哪種情況可能性更大:

a.他是金融界人士

b.他是工業界人士

典型性會告訴你a的可能性較大,但這樣做不一定明智,你應該充分考慮b選項,因為現實中工業界人士的數目會是金融界人士的很多倍。

投資感悟:我們在選企業的時候往往忽視先驗概率,某個企業管理優秀,發展迅速,看起來似乎不錯,但是考慮到它所屬行業的成功率實在是太低,這樣的公司不是好的選擇。

2.光環效應與後見之明

心理學謬誤:好的故事經常會使人產生錯覺,各種書籍(《基業長青》《追求卓越》之類)經常會向你兜售企業成功的秘訣,誇大領導和管理的重要性,你會不由自主地相信這個故事,然而實際上公司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是否幸運。數據顯示,基業長青中所列舉的優秀企業和不怎麼樣的企業,在該研究過後的一段時間裏,其實際收益率差距幾乎為零。

投資感悟:我們要挑選足夠幸運的企業,最好是不需要猜想和預計的,而是天生的、已經存在的,管理和美妙的未來隻能是錦上添花,不能成為主要的決策因素。

3.可得性偏見

心理學謬誤:為什麼事件一般會反應過度?因為容易想起的事情(親身經曆的、生動的、鮮活的例子)比理性分析、統計數據容易影響人,人們都在跟著感覺走,你是不是經常覺得自己做雜活(倒垃圾,打水,打掃衛生)比同住的人多?很可能對方也是這麼認為的。

相反,如果某些問題不容易想起,你通常會得出否定的結論。例如:請列出6個你果斷行事的例子。你現在覺得你是個果斷的人嗎?如果你想的比較吃力,很可能你會認為自己不夠果斷。如果是讓你想出一個果斷行事的例子,你是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投資感悟:塑化劑、高鐵事故為什麼對我們影響這麼大?因為可得性。但是一次高鐵事故會影響中國發展高鐵的趨勢嗎?塑化劑會讓人不喝酒嗎?理性分析後你自然會得出自己的結論。

4.小數定律和隨機性偏見

心理學謬誤:下麵兩個陳述實際是一個意思:(1)大樣本比小樣本精確;(2)小樣本比大樣本更容易出現極端事件。

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腎癌發生率最高的地區都在中西部、南部一些人口稀少的小縣城或鄉村,這些鄉村由共和黨管轄,這說明了什麼?——什麼也說明不了,因為腎癌發生率最低的地區也是在中西部、南部的一些小縣城或鄉村。

實際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地區人口稀少,因此隨機性波動較劇烈,容易產生極端數據。

此外,你相信有投籃“手熱”(即越投越順手)這種情況嗎?大量數據證明是不存在此現象的。人們總是喜歡誇大現象之間的因果性,然而對隨機性數據做出因果解釋必然是錯的。

投資感悟:許多人過於相信通過有限的幾次觀察得出的結果,比如經常看到一些調研:某某酒直營店的銷售情況,某某超市的人流,實際都沒有意義,因為小樣本出錯的概率高達50%,幾個店那幾天的統計數據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使用一個足夠大的樣本是降低差錯的唯一方法,否則你應該選擇直接去看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