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為何我們經常自欺欺人(2 / 2)

2.汽車經銷商“虛報低價”的詭計。經銷商會給一些顧客開出一個比競爭對手的價格低400塊的好價錢。事實上,他們從來就沒有打算過要以這個價錢成交。他們給出這個價格的唯一目的,就是讓潛在顧客做出從他們這裏買車的決定。一旦顧客做出了這個決定,銷售員便會采取一係列的行動來讓顧客產生對這輛車的承諾感填一大堆的表格,考慮各種各樣的貸款條款。有時候,銷售員還會鼓勵顧客在簽合同之前試開一天,以便對這輛車有更真切的感受,而且還可以給鄰居和同事們看看。這些銷售員很清楚,在這一段時間裏,這些顧客們會下意識地找出一大堆理由來支持自己所做出的選擇。接著,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有時候是發現了計算過程中的一個“錯誤”,有時候則是在最後一分鍾老板不同意做這筆生意,因為“這樣做就賠本了”。也就是說,先給出一個很有誘惑力的價錢,讓顧客做出買車的決定;接著,在顧客做出決定之後,但還沒有最後成交之前,最初給出的那個誘惑卻被巧妙地拿掉了。在這種情況下,顧客們還會購買這輛車似乎是一件讓人難以相信的事情,但這個辦法卻屢試不爽。汽車經銷商已經意識到,個人承諾有能力建立起它自己的支持係統,而這套支持係統會為這個承諾提供一套新的理論依據。正是由於這些理論依據為這個承諾提供了很多堅強有力的支柱,因此,即使汽車經銷商挪走了最初支持這個承諾的那一支柱,這個承諾也不會坍塌。所以,就算顧客吃了一點虧,他們也不會介意,甚至還會很高興,因為還有那麼多的理由支持自己的選擇呢。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最初的那個承諾,那這些額外的理由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

讓我們回到投資上來吧,其實看完上麵的例子,童鞋們已經知道我想說什麼了。投資者對自己研究或投資的股票也受一致性傾向的影響:自己持有的股票,往往會愛上它,偏執地相信它。這是投資的大忌!投資成功的原因多種多樣,虧損的原因常常是因為固執地死守一支不值得持有的股票並期待奇跡發生,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能以客觀事實為判斷依據。因此大家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每個投資論壇的爭論永不停止,有時甚至持續好幾年(比如銀行股)。尤其當雙方公開了自己的立場後,會產生更強的維持這個立場的壓力,因為他想在別人眼裏顯得前後一致。誰都不想被歸入自相矛盾的行列。所以,為了保住麵子,知道你的立場的人越多,你就越不願意去改變它。

這也是我佩服那些能坦然麵對自己錯誤的大師們的原因。當有人問巴菲特在生意上犯過哪些錯誤時,巴菲特風趣地答道:“那要看你有多長時間聽我說了!”於是,他就曆數自己投資的種種錯誤,滔滔不絕。再回過頭來看看巴菲特每年的致股東信,其中必有的內容,就是對自己在當年所犯的錯誤做自我檢討。喬治索羅斯認為他自己的優勢在於“有認錯的勇氣”。他說:“對於其他人,犯錯是羞恥之源。對我而言,認識到我的錯誤是我感到自豪的事。一旦我們意識到不完美的理解是人之常情,那麼就不會因犯錯而感到羞恥,而隻是因未能及時糾正錯誤而感到羞恥”。索羅斯認為,他的真正快樂來自於發現了一個錯誤。他號稱成功“不是來自於猜測正確,而是來自於承認錯誤”。約翰坦普頓爵士坦陳,他所做的每三筆投資就有一筆是錯的,他也因此變得特別謙卑。彼得林奇承認,他曾經把40塊錢買進來的股票,在50塊的價位上賣掉,發現它漲到60塊,又趕緊買回。他不覺得承認這件事傷他的自尊。

芒格曾用一個詞來總結他的成功:“理性”,而我理解所謂理性就是不帶自己的偏好、偏見或執著。為了化解一致性偏見對我們投資的影響,我們應該訓練自己努力考慮任何有可能證偽自己觀點的證據,尤其是在我們自認為觀點特別出色時更是如此。由於清楚地認識到人類會由於天生的避免不一致性傾向而犯認知錯誤,我會對那些自己不想聽的關於自己持股的負麵消息給一個更大的權重,或者完全就以反對者的立場來參加討論。道家講:“無我,無欲,無爭,天人合一”,儒家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家講“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古希臘哲人說:“認識你自己;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人是自己的牢籠”,其實都是教導大家“破我執”,要認識真理,就要跳出自我。

決定為我的簽名檔加上後半句:向來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上市公司;不怕以最冷的利刃來解剖自己!

@老梅:

好文章!不過文章雖長,核心隻有一點,人們總是難以承認錯誤,這就需要對自己殘酷一些,勇於認錯而不要執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