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為何我們經常自欺欺人(1 / 2)

一念間,雪球用戶,發布於2012/11/28,原文鏈接http://xueqiu.com/4624725729/22527993

題記:自己持有的股票,往往會愛上它,偏執的相信它,這是大忌!

在各種論壇上待久了,漸漸養成了不爭論的習慣。明白的人點到就明白了,不明白的累得吐血也是對牛彈琴。爭論的結果常常是讓錯誤的一方(有時是自己)更加堅定地堅持錯誤的觀點,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即使正確的一方也常常更加偏執地走上另一個極端,直到變成錯誤。有一句老話叫作“屁股決定腦袋”,能客觀地看待、反思自己的觀點或錯誤談何容易。我一直對此非常奇怪,為什麼高智商的人在這個時候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對那麼顯而易見的事實視而不見,直到了解了心理學中“承諾和一致”原則。

心理學家曾在賭馬者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賭馬者一旦下了賭注,他們立刻對自己所買的那匹馬的信心大增。其實這匹馬獲勝的概率一點也沒有改變,馬還是原來那匹馬,賽道還是原來那條賽道,賽場還是原來那個賽場。但在這些賭馬者的眼中,一旦下了賭注之後,這批馬獲勝的希望就大大地提高了。雖然這種轉變乍見之下有點讓人迷惑不解,但其成因卻與一種常見的社會影響力的武器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種武器就是一種要與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為保持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麵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種壓力之下,我們會采取某種行為以證明我們之前所做的決策。讓我們再來看一下賭馬者的實驗。在下注前的半分鍾,他們猶豫不決,對下注的馬匹能否獲勝沒有一點把握;然而下注之後,他們馬上變得樂觀起來,對下注的馬匹信心十足。令其態度發生根本轉變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他們所做出的最後決定(在這個例子中是下注)。一旦選擇了某種立場,必須保持一致的壓力迫使這些人產生要與他們過去的所作所為相一致的想法。他們隻能說服自己他們所做出的選擇是正確的,而且毫無疑問,他們對此的感覺相當好。

“承諾和一致”原則非常有用,應用也非常廣泛,在這裏隻談其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特征,那就是這種一致性的自我強化傾向(希望對此原則有更多了解的童鞋建議看《影響力》)。這種內心的變化會“長出自己的腿來”,也就是說,保持一致的壓力會讓人們自動來強化這種內心的變化。比如說,當一個人將自己看成是一名富於公益精神的公民時,他會說服自己投身公益活動才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他會開始關注以前不曾注意過的與社區服務有關的事情;他會花時間去聽以前從未聽過的支持公益行為的辯論,而且覺得這些論點比過去更有說服力。總而言之,因為要與自己的信念保持一致,他會說服自己關心公益事業的選擇是正確的。而這個用其他原因來證明承諾的正確性的過程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其他這些原因是一些新發現的原因。因此,即使當初那個讓他變得關心公益事業的原因已不複存在了,這些新發現的原因也足以支持他的信念,使他依然相信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讓我們看幾個例子:

1.並非隻有賽場上的賭馬者才會自欺欺人,讓我們看看莎拉和她的男友蒂姆的故事。對莎拉來說,這場戀愛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過。她想和蒂姆結婚,想要蒂姆停止酗酒,但蒂姆都不答應,為此他們總是吵架。最後莎拉終於下定決心,結束了這段關係。然後莎拉和其他人定了婚並向親朋好友發出了請柬。然而就在此時,蒂姆打來電話說他很後悔與莎拉分手,希望兩人能夠言歸於好,並像以前那樣和莎拉生活在一起。又說他願意和莎拉結婚,保證以後再也不喝酒了。莎拉覺得,如果蒂姆真能做到這幾點的話,他還是有他的優勢的,因此決定解除婚約,取消婚禮,收回請柬,並讓蒂姆搬了回來。不到一個月,蒂姆就告訴莎拉他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停止喝酒。一個月以後,他又決定他們應該“等一等,先觀察一段時間”,然後再考慮結婚。兩年過去了,蒂姆和莎拉仍像以前一樣生活在一起。蒂姆仍然酗酒,仍然沒有結婚的打算,但是莎拉卻比以前更加忠心了,即使那些讓她選擇蒂姆的條件沒有一條變成現實。她這個選擇蒂姆的決定,客觀地看是很不明智的,但它卻衍生出自己的支持係統,使莎拉在他身上發現(或者說創造)了不少的優點,盡管在她做出這個巨大承諾之前根本就不能接受這一切。顯然,那些賭馬者並不是唯一對自己所做出的艱難抉擇深信不疑的人。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時不時地欺騙自己,好讓我們的想法和信仰與我們已經做出的決定或采取的行為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