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要以為隻有我們普通百姓才會對理財熱衷,其實那些億萬富翁們也有他們的理財方式,也在用他們的方式不斷積累財富,不信嗎?那就看看下麵的例子吧。
卡洛斯·斯利姆·埃盧
一位墨西哥的家庭主婦說,“你很難想象,在墨西哥生活,你可以不需要埃盧的產品。”誰是埃盧?他就是世界的“新首富”,他的產業在墨西哥“從搖籃覆蓋到墳墓”。
在埃盧隻有11歲時,就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筆投資,即購買了政府儲蓄債券。到12歲時,通過在墨西哥城街邊的小貨亭購買棒球卡,把父親給的20美元升值了數倍。15歲時,他已經成了墨西哥最大銀行的股東。17歲時,埃盧學會了炒股。1965年他大學畢業的時候,埃盧已經賺取了40萬美元。
樹立目標,早日行動,這是埃盧給我們的理財啟示。
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僅用十幾年時間就積累了富可敵國的龐大資產,這實在是一個財富神話。那麼,他是如何打理這份巨額資產的呢?
第一,組合投資,不能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第二,委托專家,不為理財勞神費力。第三,生活開支如同炒菜放鹽。公務旅行時選擇坐經濟艙,而不是頭等艙,衣著上不追求名牌,對打折商品十分感興趣,泊車時甚至不願多花幾美元。
他以“一個人隻有當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作為自己的理財觀念。
沃倫·巴菲特
有“股神”之稱的巴菲特,世界上恐怕沒有誰能比他更適合當人們的投資創業啟蒙老師。
巴菲特有一套很經典的理財法則:“三要三不要”理財法。
法則一:投資企業時,選擇那些始終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的企業。法則二:對資源壟斷型行業進行投資。法則三:要投資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業。
所謂三不要:是指不要貪婪,不要跟風,也不要投機。
投資理財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成功地操作一項生意,並想獲得豐厚的回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遠處望去,肯定能看得更遠。
穆凱什·阿姆巴尼
穆凱什·阿姆巴尼是印度的首富,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行第9位,早在2007年,他就因公司的股價暴漲,身價達到632億美元,躍居全球首富。
他為人低調保守,並因口才不佳,總是缺乏自信。然而,當他談到自己的企業時一點也不謙虛:“世界上,隻有微軟和我的公司,能夠從零開始建設大型的項目”。
他的經營理念,除了采用西方的管理手法,還大膽運用尖端的資本運作模式,使整個集團勃發生機。如今,印度的富豪階層,以他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正走向世界經濟舞台。
拉克希米·米塔爾
他是世界鋼鐵業的一個傳奇,依靠並購起家,並迅速構建了全球第一的鋼鐵帝國。他是英籍印度人——拉克希米·米塔爾。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他排名第6位。
有一次,父親讓他去印尼出售一塊地,他反勸父親收購當地一家快要倒閉的鋼鐵廠,因為,以他敏銳的觀察,第三世界國家動蕩的政局,將對鋼鐵有巨大的需求,事實證明,他從沒在生意場上失手過,這一次他又贏了。
他對金錢的態度是:“有了錢,可以讓你擁有更好的東西,但它不會改變你的思維方式和你的生活。”
拉裏·埃利森
他是一個典型的技術狂人,個性張揚,好勇鬥狠,他用1200美元開始創業,後來卻使Oracle公司成為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他也因此成為矽穀首富。他就是“眾人皆敗,惟我獨贏”的拉裏·埃利森。
他從不相信權威的觀點,對他來說,合理的才是最好的,這種思考方式很有價值,為他進入新的市場,獲得絕好的機會,因為,這意味著你是第一個做不同事情的人,同時占據市場先機。
當別人問他如何避免犯錯時,他說:“很簡單,一要勤奮,二要多思考,並和聰明人一起討論。”
伯納德·阿諾特
在法國,伯納德·阿諾特這個名字家喻戶曉。他掌管著全球最大的幾個奢侈品品牌,他是路易·威登集團(LVMH)的創始人。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他排名第4位。
他別具匠心的用人之道,敢於雇傭欠缺經驗的設計鬼才,使他的奢侈品品牌,不斷地煥發出新鮮感,他充分信任手下人,給他們無限的空間,展示創意的潛力。
伯納德外表儒雅,不喜歡說話。但從來沒有人懷疑過他就是奢侈品世界裏,最有蠱惑力的企業家。
埃克·巴蒂斯塔
如今巴西最富有的人誰?——埃克·巴蒂斯塔。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成為世界首富,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他排名第8位。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亞馬孫地區,他陸續從事黃金交易等生意,與世界資本市場結下不解之緣,他敢於冒險,曾引起很大的爭議,媒體說他是一個空手套白狼的高手,因他善於包裝項目,製造各種概念。
他是現在全球的第一賺錢高手,他的財富增加速度驚人,有人讚他創造了奇跡,有人說他正在製造一個巨大的泡沫。
阿曼西奧·奧爾特加·高納
2004年一個星期三的上午,11:45,當他走出屋子時,他手上60%的股份,已經讓他獲得60億美元,他剛剛成為西班牙最富有的人。他就是時裝品牌Zara的創始人奧爾特加。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他排名第7位。
ZARA的成功秘訣為: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裏,了解顧客的所想所需。
他們的戰略法寶是:速度就是勝利。
ZARA在門店的選址方麵很講究,他們隻選最好的地段,並且周圍全是頂級品牌。另外,ZARA幾乎從不打廣告,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店已經是最好的廣告。
卡爾·阿爾巴切特
他是一個隱居的千億富豪,在德國,90%的人會光顧他的連鎖超市阿爾迪,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老板是誰。這位超市的老板,就是德國最富有的人——卡爾·阿爾巴切特,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他排名12位。
超市一直恪守誠實守信的原則:
第一,是貨品寧缺勿濫。
第二,是質量控製嚴格。
第三,是誠信守諾。
另外最重要的一條是:“低價,再低價”。這一原則迅速受到廣大顧客的賞識,漸漸地,阿爾迪超市的分店越開越多。
英瓦爾·坎普拉德
英瓦爾·坎普拉德是瑞典宜家家具連鎖店的創始人。
他被譽為瑞典“最勤奮、最節約的人”。節儉因此也成為宜家公司的理念之一。為了宣揚節約的精神,他會帶頭去做,他會親手寫產品說明書,因為,他說這是直接麵向顧客的平台,必須認真對待。
“隻要動手去做,事情就會好起來。”這是他最愛說的話。
他說宜家的經營哲學是:讓大多數人買得起,他們生產的日常用品美觀、實用且廉價,他認為這是一種務實的民主精神的行為。
克裏斯蒂·沃頓
沃爾瑪連鎖超市的創始人山姆·沃頓,他的第二個兒子於2005年死於空難,妻子克裏斯蒂因此一夜之間成了億萬富翁。現在,克裏斯蒂是沃頓家族最富有的人,還得益於丈夫早年對第一太陽能的投資,因為替代能源的股票,從2006年來增長了510%。
盡管在《福布斯》女富豪榜中,上榜的女富豪們的財富多是繼承而來,但許多女富豪都把財富用於慈善事業。克裏斯蒂也一樣,是位慈善家,她經常支持有機園藝、環保、教育等事業。
史蒂芬·佩爾森
史蒂芬·佩爾森接替了父親的職位,成為瑞典時裝品牌H&M的管理者。此後,這個品牌的定位更加潮流時尚,迎合了年輕人的追求。
他把H&M定位為:流行、質量、平價三合一。
他力求做快速的服裝生產商,那就是說,從服裝設計生產到成為專賣店中的商品,這個時間極短,使消費者能夠第一時間接觸到最前沿的時尚商品,此外,還有助壓縮產品的成本。
此有,H&M還運用“款式多、數量少”這一銷售理念,來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欲。
李嘉誠
2011美國《福布斯》全球華人財富排行,香港富商李嘉誠蟬聯全球華人首富,在全球富豪榜排名第11位。
李嘉誠的五條賺錢秘方是:
第一,要把握時機。
第二,要做到知已知彼。
第三,不斷磨礪自己的眼光。
第四,找出適合自己的坐標。
第五,要有堅韌的毅力。
他的成功哲學:想成功,就要先花90%時間想失敗,懂得要在事業上謀求成功,沒有絕對的公式,但假如能依賴某些原則,成功的希望,將大大提高。
吉姆·沃爾頓
吉姆·沃爾頓小時候是在他父親的沃爾瑪商場裏長大的,如今,他已經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家族企業的掌門人。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他排名第20位。
沃爾瑪一直堅守著這個信念:“隻要超市裏能夠提供最全的商品,優質的服務,顧客自然會蜂擁而來。”
對員工的兩條要求是:“太陽下山”和“10英尺態度”。“太陽下山”是指員工在下班前必須完成當天的任務;“10英尺態度”是指消費者與員工的距離在10英尺的範圍內時,員工必須上前詢問消費者的需求。
愛麗絲·沃爾頓
1949年,愛麗絲·沃爾頓出生在阿肯色州的一個小鎮,她是沃爾瑪家族成員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家族中唯一的女孩。
如今,沃爾頓的家族成員,持有沃爾瑪集團48%以上的股份,光股利的收入,就高達9.74億美金,每位家庭成員平均分到為1.95億美金。正是這筆遺產,使愛麗絲·沃爾頓緊隨其嫂子克裏斯蒂·沃爾頓後,成為2011年全球第三富有的女性。
她熱衷公益環保事業,把沃爾瑪集團的經營管理業務,交給哥哥們打理,因此,現在沃爾瑪的生意,幾乎都是哥哥們的功勞。
利利雅娜·貝當古
美國雜誌《福布斯》2011年女性富豪排行榜,法國歐萊雅集團的大老板,利利雅娜·貝當古成為全球第二富有的女性。
用《福布斯》雜誌上的話說,她是一個“靦腆的富翁”。她一生接受過的專訪次數寥寥無幾,她聰明地置身幕後,她最喜歡的工作方式是微服出巡,到了不同國家,她都會以自己的方式,拜會歐萊雅分公司的老板。
而一直以來,歐萊雅成功的三大法寶:一是對科研的重視;二是品牌結構布局與管理非常到位;三是推廣與宣傳策略隨時跟進。
羅伯森·沃爾頓
羅伯森·沃爾頓作為全球最大零售商店沃爾瑪的老板之一,曾給美國五所大學慷慨捐出數億美元。人們都想見見他的真麵目,可在沃爾瑪的網頁上根本找不到他的照片。
羅伯森曾說:“財產和保持低調,是我從父親那裏繼承的兩樣東西。而後者,對我更重要。”
沃爾瑪之所以取得成功,他認為與自身獨特的企業文化分不開。因為不管何時,隻要你走進任何一家沃爾瑪超市,都能找到價格最低的商品。“微利原則,是我們一貫實行的戰略。”
阿爾瓦利德·本·塔拉爾
他是阿拉伯的巴菲特,在投資領域,阿爾瓦利德和巴菲特是東方和西方的兩個神話。在沙特遍地黑金的石油王國,他是王室數千名王子中最出眾的一位,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他排名第26位。
他有過人的投資眼光,最大的投資方式就是:隻購買危機中的股票。他先後購入國際知名企業的股票,包括亞馬遜、福特、eBay、花旗銀行、迪士尼、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麥當勞等一係列國際知名企業。
目前,在美國他是最大的外來投資者。
大衛·湯姆森
大衛·湯姆森這位加拿大巨富,財富來源主要是媒體,現任湯姆森路透董事長。盡管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他排名第17位。但他不抽煙,不喝酒,也沒有一件富豪的行頭,如私人飛機、遊艇等。
對於投資的領域,他擁有非凡的判斷力,他最善於使用人才,他的用人原則是:用人不疑。
而他的經營理念是產品多元化;服務理念是以人為本;運作理念是加減法並用。
湯姆森集團是現今國際上少數幾個應用信息技術,並在資本市場中獲利的集團之一。
邁克爾·奧托
奧托家族是全球郵購業的泰鬥,剛起步時,公司辦隻在一個鞋廠破棚裏,簡單弄了一個滑道,把商品一一卸到包裝桌上。這就是老奧拓的全部設備。後來他感慨說:“萬幸,第一年我是虧損的,幸好我後來才發現了這一點。”
邁克爾·奧托在老一輩的失敗中漸漸崛起,通過不斷奮鬥,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38位,真可謂成就了一個傳奇的故事。
李兆基
有“亞洲股神”之稱的李兆基,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華人富豪榜中排名第3位。
他有句名言影響著很多人:“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意思是,我們做小生意的,最重要的就是靠勤奮,不要把時間花在吃喝應酬上;而做大生意就要精於計算,因為數額大,牽涉的利息和盈利就大,所謂差之毫厘,便會謬之千裏。
李基兆業之所以能夠成功,除目光長遠外,產品做到因地製宜,優良管理和成本控製,以及薄利多銷的策略,也尤為重要。
邁克爾·彭博
彭博這個美國金融信息業的大王,看起來溫文爾雅,特別是穿上禮服的時候,然而美國媒體把他描述成“貌似老實,實則詭詐”的老狐狸。
彭博公司的成功哲學之一就是:做與眾不同的事。他認為要想成功的人,就必須有獨到的眼光,做事不必過多地思慮細節,對自己的創造力不要懷疑,對長遠的發展戰略不要太多慮。
按彭博的話說就是,當別人向右走時,我向左走,按這套實際行動,他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30位。
謝爾蓋·布林
在朋友的一個車庫裏,24歲的謝爾蓋·布林和佩奇創立了Google公司。
Google公司上市時,被美國媒體稱為“對華爾街的清洗”,因為他們以拍賣的方式,進行IPO(首次公開募股)定價,兩個年輕的億萬富翁就這樣誕生了。
在Google公司上班,員工的個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們可帶孩子和寵物上班,鼓勵員工把20%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在這裏,休閑場所和娛樂工具應有盡有,連馬桶都帶著遙控器。
事實證明,這些做法是正確的。布林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24位。
查爾斯·科赫
在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市郊外的麥田中,屹立著一幢普通的辦公大樓,這就是美國第二大的私營企業——美國科氏工業集團,查爾斯·科赫的辦公室所在。他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封用外框裱起來的信。寫滿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希望和擔心。
科赫倡導用“創造性的毀滅”方式,來支撐集團未來20年的發展。
他說:“要想集團長期生存並繁榮,就要去創造價值,而不是幻想價值。”他認為許多企業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大衛·霍克
在201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美國的石油大亨霍克,以淨資產175億,排列第24位,時年69歲。
有一次,霍克所挖的一口井果然出石油,而且每日可生產700桶原油。一個星期後,他把這口井轉租給別的石油公司,他從中淨賺了12000美元。以這次後,他大大增強了對石油開發事業的興趣,並一發不可收拾。
他認識到:成功沒有神秘的公式,但總是包含著無數的風險與艱辛。
拉裏·佩奇
拉裏·佩奇是Google的創始人之一,佩奇於2011年4月4日正式出任穀歌CEO。他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24位。
在管理模式上,佩奇精簡決策流程,嚐試讓欠缺高管經驗的員工,擔任新業務的負責人。同時,他還鼓勵創新,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為那些天賦性的怪才,開啟一扇天窗,有利於留住尖端人才,從而確保Google的競爭力。
“一個有遠見的產品總裁,搭配一個注重細節的首席運營官,無疑是一個成功的組合,特別是在科技領域。”歐洲版科技欄目某編輯寫道。
米開力·費列羅
巧克力王國的掌門人米開力·費列羅,是個創新不輟的隱士,他部分業務挪至比利時一個偏遠小鎮,他認為隻有寧靜才有利於創新,認為無須喧嘩一樣能贏。
米開力·費列羅為產品確立了三大原則:質量、創新、新鮮。他開展全球化思維與本土化戰略,把產品的創新與本土口味相結合。
費列羅是神秘低調的家族,六十多年來,他們從未進行過任何一宗收購,卻在默默中成長為世界第四大糖果公司。
郭氏家族
香港的郭氏家族,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23位。
當今,在全球沒有幾家地產企業,能像新鴻基地產那樣,對商機的嗅覺如此靈敏,並且他們一旦瞄準目標,就會像一頭豹子一樣鎖定目標,迅捷行動。
當內地的地產商們,盲目擴大私人住宅市場的占有額時,他們早已洞察到,商業地產和商住並行市場的巨大潛力。在郭氏兄弟三人的領導下,新鴻基地產業務,除堅守香港本土外,也繼續拓開內地的市場。
阿齊姆·普萊姆基
阿齊姆·普萊姆基常被人稱為印度的比爾·蓋茨,在軟件與億萬家財上,兩人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如同蓋茨一樣,普萊姆基正在努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他排名第36位。
在商海中經過三十多年的摸爬滾打,阿齊姆·普萊姆基積累了異常豐富的成功經驗。
他始終信奉這六個準則:敢於夢想;盡早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念;保持好奇和熱情;
建立自信;學會團隊協作;保持強健的身體。
西奧·阿爾布雷希特
由於西奧·阿爾布雷希特隱居的生活,大家知道的關於他的消息甚少,隻知道這個德國企業家十分節儉。
自從連鎖超市阿爾迪創立以來,他就堅持了簡單化的經營原則。由於這種簡化品種的模式成效顯著,阿爾迪繼而推行了管理的分權化。從而減輕了集團決策層的管理難度,促進了團隊管理效率的提高,也分散了集權經營的風險。
現今,在德國有75%的居民經常在阿爾迪采購。隨著阿爾迪的聲名鵲起,他們的連鎖店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密集的銷售網絡。
弗拉基米爾·利辛
他是俄羅斯的鋼鐵大王,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他排名第14位。他是個狂熱的獵人,同時也是一個古巴雪茄的鑒賞家,比起在商場裏的新聞,他更多時候是以扛著獵槍的形象出現在雜誌中。
他眼光獨到,購買了美國金融家喬治·索羅斯的大部分股份,最終完全控股了利佩茨克鋼鐵廠,成就了發展大業。
這位大富豪還是個射擊迷,因此對射擊運動進行了長期的投資:一是製定完整的發展規劃;二是從娃娃抓起;三是加強自下而上的人才培養體係。
史蒂夫·鮑爾默
鮑爾默是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熱情,富有幽默感,說話的語調很吸引人,具有極強的社交能力。他是微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史蒂夫·鮑爾默的經營理念是:
第一,不想命運受人掌握,就要先掌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