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投資第一產業之外,老百姓還可以選擇農副產品加工業進行投資。也許很多人對這一領域還很陌生,其實農副產品加工業早已有之,比如做豆腐、釀酒、榨油、炒貨等等。專家指出,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能夠抓住機遇,積極投身農副產品加工業,也是一種非常適宜的創業之路。
又是一個春節過去了,一連在外闖蕩好幾年的林光這一次卻沒有和朋友一起背著被子卷上北京,原來,他發現了一條在他老家裏就能掙錢的途徑。
林光老家所在的村子是個擁有4000多口人的大村子,而且地處交通要塞,交通十分方便,但是方圓三十多裏之內卻隻有兩台小型榨油機,村民們榨油不方便不說,那兩家榨油的人還挺黑心,不是缺斤短兩,就是以假充真,但是你不去他們那還不行,因為買的食用油還不如他們的純。林光的致富路就在這上麵。幾天後,他拿出了幾年的積蓄,買來了一台最新式的榨油機、過濾機,還安裝了一台變壓器,並且很快投產。由於符合了村民的需求,加上他服務熱情,收費合理,最重要的是貨真價實,因此逐漸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前來榨油的人絡繹不絕,平均每天能加工花生1500餘斤,淨賺100多元。此外,林光還收購花生,榨油出售,由於他榨的花生油沒有摻兌,很多人都把他當成了送禮的好東西,很多城裏人還專程到他那裏買花生油。時間一長,林光慢慢地開了竅,他在城裏找了兩個比較可靠的糧油批發站,專門銷售自己的純正花生油,一時間備受好評,到現在為止,他的榨油房已經有了三台花生榨油機,一台小磨香油機,此外還雇了大大小小7名工人,林光成了十裏八村有名的財主。
專家指出,其實我們都能和林光一樣,通過投資農副產品加工走上致富之路。這主要得益於以下幾點:
●環境政策越來越好
近幾年來,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是一浪高過一浪,先是免除了農業稅,廣大百姓第一次享受到了種地不納糧而且還給補助的待遇;在2006年,中央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要求,其核心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溫家寶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多渠道增加百姓收入。此外,為了實現農業產業化,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從2006年起,中央財政預算用於“三農”的支出也開始一年比一年高,屢屢刷新中央政府對“三農”投入的紀錄。與此同時,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也是一日千裏,到現在為止,我國以食品加工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體係已初步形成,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市場商機越來越大
在以前很長一段時期以內,由於收入偏低等原因,廣大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相對較差,加上農村市場不僅發育緩慢,而且極不健全,很多人很少能夠吃到、用到自己生產加工的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我國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然而,隨著國家對家副產品加工業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加上廣大農村地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農副產品需求市場無疑會越來越大,單是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就足夠令所有外國企業羨慕不已了。
●技術支撐越來越強
無數的事實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的產品附加值勢必會水漲船高,加上中央政府各種利農惠農政策措施的不斷出台,各級政府扶助力度的不斷加強,更重要的是我國農副產品走向全球步伐的不斷加快,都使得我國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前景無限寬廣。
事實證明,農副產品加工的確是投資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時下很多人卻走入了隨大流的誤區,也就是張三買台榨油機,我也買一個;李四開了個麵粉廠,我也開一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兩家或多家效益都不好,因此市場需求畢竟是有限的。專家指出,進入農副產品加工應該重要考慮以下領域:
●食品加工
據統計,目前我國糧食年產量在5億噸左右,而加工成工業食品的糧食還不到4000萬噸,僅占糧食總產量的8%左右,這與發達國家70%的比例差得太遠,然而這無疑也意味著中國農副產品加工業的需求潛力非常巨大。
●果品加工
專家指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間,果品加工是最具投資價值的領域之一。這是因為除了國內需求潛力巨大外,國外的現有市場也非常巨大,隻要品質有保證,我國的很多果品如蘋果、梨、桃、杏、柑橘、荔枝、棗核桃、板栗等在世界市場很有競爭力,前景非常廣闊。
此外,肉類加工、禽蛋加工、糖料加工、油料加工、茶葉加工、瓜果加工、蔬菜加工、水產品加工、食用菌加工、花卉加工、飼料加工等等都是方興未艾,有條件的人大可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