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名人多(1 / 1)

三坊七巷名人多

2009年6月,福州市三坊七巷曆史文化街區在“首屆中國十大曆史文化名街區”評選活動中,以最高票榮膺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十大曆史文化名街”的榮譽稱號。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後街兩側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總稱,最早形成於唐末閩王王審知時。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國保存較好的明清乃至唐宋時期建築群之一,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裏坊製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以全長約1000米的南後街為中軸線,西側為“三坊”,東側為“七巷”。南後街自古便商賈雲集,是福州重要的商業街。近代以來,因為三坊七巷的名氣,南後街更是聞名遐邇。顧名思義,“三坊七巷”包括“三坊”和“七巷”。“三坊”分別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衣錦坊,原名通潮巷。相傳這裏水網密布,西湖、南湖的潮水也能通過溝渠通到這裏來。明朝時,巷子出了一個大官,衣錦還鄉後便將巷子改名為“衣錦坊”。

文儒坊,坊名始於宋時,因國子監祭酒鄭穆曾居於此,故名。

光祿坊,以光祿卿出為福州知府的程師孟經常到此吟詩,因而得名。

楊橋巷,原名登俊坊,因西邊能直通楊橋路而得名。

郎官巷,據史料記載,宋時劉濤曾居住於此,其子孫數代皆為郎官,故名。

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後因黃巢起義軍入閩,大軍到此地之後便貼出告示要求起義軍安民,便改為今名。

黃巷,相傳永嘉之亂時,中原望族黃姓入閩,落戶於此,故而稱為“黃巷”。

塔巷,《榕城考古略》記載閩國時此地曾建有塔院,因而取名為“塔巷”。

宮巷,原名仙居,後因此地有紫極宮而改名“宮巷”。

吉庇巷,俗稱“吉避巷”。宋時,狀元鄭性之衣錦還鄉,鄉人因欺淩過他故緊急回避,所以人們將巷子稱為“急避巷”,明代改名為“吉庇巷”。

三坊七巷整體布局錯落有致,規矩而不失活潑。三坊七巷的圍牆非常別致,流線型的翹角伸出屋外,酷似馬鞍,俗名“馬鞍牆”。馬鞍牆頭和翹角處均有泥塑彩繪,頗為精美。在建築裝飾上,三坊七巷更顯得獨特而精致。三坊七巷的窗飾類型豐富,是江南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常見的有卡榫式圖案漏花、純木雕式窗扇等。

真正讓三坊七巷蜚聲海內外的,並不僅僅是它悠久的曆史和精美絕倫的建築藝術,更重要的是曆代特別是近代從三坊七巷走出來的名人,以及名人背後的動人故事。偉大民族英雄林則徐;中國“船政之父”沈葆楨;洋務派首領左宗棠;清代名將甘國寶;末代帝師陳寶琛;“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清代著名詩人陳衍;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清代楹聯大師梁章钜;清末著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嚴複;“近代陸軍之父”曾宗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五四”運動引發者林長民;一代才女林徽因;“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王牌證人”、“七七事變”的見證者王冷齋;“一二·九”運動的組織者陳矩孫;現代著名雜文家鄧拓;現代著名兒童文學家冰心;現代著名作家鬱達夫等等。

就是這些或出生於三坊七巷,或曾經在三坊七巷居住過的曆史名人,讓三坊七巷走到了中國近代史的最前沿,引領著福州、福建乃至整個中國不斷邁向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