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千年抗爭史
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恩格斯有這樣一句名言: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興化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千百年來,興化人民始終站在反抗腐敗統治、民族壓迫和外來侵略的潮頭浪尖,興化大地不斷上演著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詩。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為了反抗統治者的腐敗統治,仙遊山區遊洋洞爆發了由林居裔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是宋代福建農民第一次大起義,也是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這次農民起義雖然隻堅持了一年,但是它聲勢浩大,迅速席卷莆仙大地,給北宋王朝的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為了反抗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壓迫,仙遊朱三十五起兵反元。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仙遊陳君信發動抗元起義,不久,莆田黃信一也起兵響應。興化人民的抗元鬥爭,終元一代,從未斷絕。
明弘治九年(1496年),為了反抗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並,興化縣爆發了烏七三農民起義,後被統治者殘酷鎮壓。明朝中後期,全國農民起義烽煙四起,矛頭直指明王朝統治者。興化人民更是前仆後繼,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由柯守嶽等人領導的,爆發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的莆田縣農民起義。
清朝建立後,大軍繼續南下。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進入興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一時激起興化人民的強烈反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清順治四年(1647年)朱繼祚在黃石領導的抗清鬥爭。
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為了太平天國運動,牽製清軍兵力,林俊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領導紅錢會在泉州永春起義。興化大地到處都留下了林俊起義軍的革命足跡。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北洋軍閥對全國實行殘酷統治。興化人民再次敢為人先,1912年6月19日,黃濂起義爆發,這是民國初年福建的第一次農民起義。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全國革命形勢受到嚴重影響。莆仙人民擦幹眼淚,繼續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1930年11月9日,中共閩中特委在莆田外坑鄉成立。同年12月9日,閩中地區第一個紅色政權---外坑鄉蘇維埃政府成立,閩中地區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
1933年10月,蔣介石對中央蘇區展開了第五次大“圍剿”,在“左”傾路線的錯誤指導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中央蘇區主力紅軍被迫長征。閩中人民在陳毅、鄧子恢、張鼎丞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堅持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三年遊擊戰爭,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牽製了大量國民黨武裝,為中央紅軍長征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值此中華民族麵臨亡國滅種的危難時刻,閩中人民同全國人民一起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抗日戰爭勝利後,莆仙人民配合、支持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莆仙地區,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莆仙曆史翻開了人民當家作主,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