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鄒魯文風盛
南北朝梁陳時,鄭露和其弟鄭莊、鄭淑在興化創辦南湖書堂、鞏橋書堂、石蒼書堂,興化大地文風初始。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開莆來學”木坊正是為紀念鄭露三兄弟在莆田開創儒學的曆史功績而修建的。“開莆來學”木坊始建於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年),原址在今莆田市荔城區英龍街龍坡社附近。
興化自建縣以來,社會安定,經濟穩步發展,人口迅速增長。到了宋代,興化軍下轄莆田、興化、仙遊三縣,均為全國一等縣。經濟的大發展為莆田文化的繁榮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宋初管轄莆田的官員大多為學者型人才,他們大辦學堂,宣揚儒家思想,興化一時學風大起。與此同時,官府大幅增加辦學經費,不斷完善辦學條件。地方政權的積極介入,為興化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興化教育迅速普及,講學之風盛行,著名理學家林光朝、朱熹等人均在興化開壇講學。宋朝廷采取一係列措施完善科舉製度,興化科舉鼎盛,名人輩出。
據史料記載,有宋一代所取進士中,每42名中就有一名是興化人。黃仲昭《八閩通誌》記載,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興化進士僅共20名,而仁宗一朝卻多達132人。景祐、大觀、政和、紹興、淳熙……宋代曆朝興化進士人數均占全國總數的5%左右。其中興化狀元人數6人,探花1人,賦魁第一名6人,別試第一名3人,遙遙領先於福建諸縣。
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興化人,有許多成了日後在中國曆史上享有盛名的著名人物,如北宋名臣、大書法家蔡襄,官至宰相的陳俊卿,大詩人劉克莊,民族英雄陳文龍等等。
自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起,興化科舉進入了勃興時期,興化成為聞名全國的千人進士縣。曆史上全國進士人數達千人的縣共有18個,福建占四個,分別為興化、晉江、閩縣(今福州)和建安(今南平)。而興化進士人數多達1700多人,加上唐初從興化縣分出的仙遊縣的701名進士,興化進士共達2400多名,為福建省之冠。
興化不僅文舉發達,武舉也相當興盛。有明一代,小小的興化府出了563名進士,2名狀元,位列全國所有府級行政單位第9名,其中武進士10名,武舉人83名。
驕人的科舉成績孕育出了一大批的著名人物。比如,官至戶部尚書的鄭紀,官至刑部尚書的林俊,官至宰相的周如磐,勇鬥嚴嵩父子的監察禦史林潤,官至禮部尚書的抗清英雄朱繼祚,官至兵部尚書的林蘭友等等。被寫進《明史》的興化人多達47名,僅明朝一代,興化就出了1名宰相、15名尚書、13名左右侍郎、9名左右監督禦史、4名副都禦史、32名布政使、14名按察使、100多名知府。
興化科舉家族集聚現象尤為明顯,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廣為人知的科舉佳話。如“一科兩狀元”——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文武狀元徐鐸和薛奕均為興化府人;“析榆未三裏,魁亞占雙標”——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的狀元黃公度、榜眼陳俊卿均為興化府人;仙遊傅氏一門自傅楫起25人中進士;仙遊蔡氏自蔡襄開始23人中進士;莆田清浦周氏一門,明代共出了25名舉人、12名進士等等,不勝枚舉。
鼎盛的科舉,是興化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興化在宋代就被世人稱為“文物之邦”,明代則被譽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重教興學,是興化之所以成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根本之所在,也是莆田麵向現代化,打造現代教育新局麵的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