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女神林默娘(1 / 1)

海上女神林默娘

在莆田美麗的湄洲島上,聳立著一座金碧輝煌、莊嚴肅穆,被人們稱為“海上布達拉宮”的廟宇,廟宇供奉著海上女神------媽祖。

媽祖,莆田湄洲島賢良港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逝世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終年28歲。傳說媽祖出生的時候,紅光滿室,香氣環繞,春雷滾滾。可是,出生一個月了,小媽祖卻一直沉默,不哭不啼。父母便給她取名林默,小名默娘,所以世人又稱林默娘。

林默娘從“人”到“神”的演化,無一不帶著濃厚的傳奇色彩。

默娘長到十五六歲時,出落得亭亭玉立,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一天,默娘和女伴在井邊梳妝,忽然,井裏一位仙人捧出一個錦盒給默娘。默娘壯著膽子打開錦盒,隻見裏麵是一對銅符,上麵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字。原來,這是觀音菩薩賜給她降妖救難的法寶。從此,默娘利用銅符上學來的法術,救死扶傷,造福百姓。人們感激默娘的恩德,尊稱她為“仙姑”。

默娘十六歲的一天,父親帶著兒子出海北上赴任。天有不測風雲,途中遭遇狂風惡浪。這時,和母親在家中織布的默娘,突然伏在織布機上,雙腳緊踏著機軸,雙手緊握梭子。母親感到奇怪,上前把他她叫醒。默娘受到驚嚇,梭子墜地。默娘含淚對母親說:“父親得救,哥哥死了!”母親不知道默娘說的是什麼意思。不久,據打聽消息的人回來報告,情形果然如默娘所言。原來,默娘伏在織布機上是在施法術解救父親和哥哥。

哥哥遇難以後,默娘十分傷心,因此更加堅定了她的一個決心。那就是,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解救過往船隻。一年春天,一艘由浙江駛來的商船,經過湄洲灣的時候不慎觸礁了。默娘得知險情,連忙抓起一把筷子,急急忙忙奔到海邊。隻見她登山一塊巨石,把筷子點上丹紅,奮力向海上撒去。刹那間,那些筷子變成了無數條大杉木頂住漏船,鎮住波濤。等大家脫險回到岸上的時候,那些大杉木突然不知去向。船上人員到處打聽,才得知是仙姑施法撒筷相救。

宋雍熙四年(987年)農曆九月初八,默娘獨自駕船出海救人,從此便再也沒有回來。人們不願意相信默娘遇難的事實,於是傳說默娘是在湄峰之巔羽化飛升了。為了感念默娘的恩德,鄉人在默娘成仙的湄峰之巔建了一座“通賢神女祠”,塑像敬奉,香火不絕。

默娘飛天成仙以後,還經常托夢顯靈,為人們解救危難,被人們尊稱為媽祖,這是當地人對女性的最高褒獎。人們把媽祖當做海上女神,曆代皇帝也多次冊封。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朝廷冊封媽祖為靈惠夫人。自此至清朝,媽祖共受朝廷冊封36次之多,封號從原來的2字到最後的68字,爵位也從原來的“夫人”到最後的“天後”。媽祖還被列入國家祀典,享受春秋兩次祭祀。中國封建曆史上享受過如此高規格禮遇的隻有三人:一是文聖孔子,二是武聖關羽,三就是天後媽祖了。

一千多年來,媽祖信仰一直是閩台人民共同的宗教信仰,也是閩台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華人遍及世界,媽祖信仰也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宗教信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