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戲活化石(1 / 1)

宋元南戲活化石

傳說,唐玄宗早期寵妃——梅妃江采蘋是福建興化人。梅妃的弟弟跟隨姐姐進宮覲見,被封為國舅。後來梅妃回鄉省親,唐玄宗賜給江國舅一個戲班帶回家鄉。江國舅死後,戲班就地解散,散落於興化大地,從此盛行於中原地區的宮廷教坊歌舞——百戲便流傳於興化。中原百戲與當時的南方戲劇——南戲相結合,經過1000多年的演化,終於形成今天的莆仙戲。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莆仙戲,流傳於莆仙方言區,備受群眾喜愛,因保留了大量宋元南戲的表演和音樂因素,被稱為“南戲遺響”、“宋元南戲的活化石”。2006年5月,莆仙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研究資料顯示,莆仙戲現存劇目有5000多個,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了人們熟悉的京劇,是我國保存最多傳統劇目的劇種。現存莆仙戲劇本大多是明清時期遺留的手抄本,基本上原封不動地保存了古南戲的所有劇目,在故事情節和人物唱詞上也均無重大改動,如《張協狀元》、《王瑞蘭閨怨拜月記》、《王魅負桂英》等等。因此,戲劇界稱莆仙戲是“宋元南戲活化石”是有現實依據的。

莆仙戲的行當基本沿襲宋元南戲的舊製,主要有正生、貼生、正旦、貼旦、老旦、靚妝、末、醜等八種,所以稱為“八仙弟子”。其中“靚妝”在當今全國各大劇種中是絕無僅有的;莆仙戲的服裝最早也是仿自南戲,後來受到外來劇種的影響,才逐漸多樣化的;莆仙戲的表演藝術比較獨特,深受木偶戲的影響。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莆仙戲藝人對木偶戲相當尊重。如果莆仙戲和木偶戲在同一地點同時演出,莆仙戲一定是在木偶戲開鑼之後才開場演出的;莆仙戲的音樂源遠流長,是典型的“興化”聲腔。它融合了唐宋古曲和興化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又吸收了佛曲、法曲等元素而逐漸形成;莆仙戲的樂器也跟南戲一樣,主要是鑼、鼓、笛等。鑼鼓是用來指揮舞台表演的,笛有蘆笛和嗩呐,蘆笛是莆仙戲獨特的吹奏樂器。

千百年來,莆仙戲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娛樂方式。鑼鼓未響,劇場中早已人滿為患。宋代莆田詩人劉克莊的詩作中不乏描述當時萬人空巷爭看莆仙戲的盛況。比如“空巷無人盡出嬉,燭光放似夜燈時,相呼入市看新場,霓裳一曲舞羽衣。”當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觀看莆仙戲後,詩興大發,寫下一首盛讚莆仙戲的五言律詩:“可愛莆仙戲,風流世代傳。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新中國成立以後,莆仙戲迎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莆仙戲曾先後兩次進京參加國慶獻禮演出,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揚。改革開放後,莆仙戲又多次進京參加彙演,以其精湛的表演藝術贏得觀眾的廣泛好評。莆仙戲還湧現出許多廣為人知的著名劇目,比如被譽為“世界悲劇”和“世界喜劇”的《團圓之後》和《春草闖堂》。

莆仙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祖先留給後世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隻有保護好祖先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並將之發揚光大,我們才能創造出更加燦爛輝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