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無處不荔枝(1 / 1)

荔城無處不荔枝

1962年,著名作家郭沫若來到莆田,看到漫山遍野的荔枝,喜不自禁,揮筆寫下了自己對莆田的第一印象:“荔城無處不荔枝,金複平疇碧複堤”不僅郭沫若,古代文人雅士對莆田荔枝更是喜愛有加。北宋大文豪蘇軾有詩雲:“輕紅釀白。雅稱佳人纖手掰。骨細肌香。恰是當年十八娘。”蘇軾的弟弟蘇轍也作詩稱讚:“紅消白手香猶在,想見當年十八娘。”宋代著名書法家、莆田人蔡襄有對聯:“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明代,位列“閩中十才子”之首的曹學佺在《荔枝歌》中寫到:“海內如推百果王,鮮食荔枝終第一”

莆田,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荔枝產區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荔枝種植曆史。莆田也因此有了一個美麗的別稱——荔城。蔡襄在他的《荔枝譜》中有這樣的記載:“閩中荔枝,惟四郡有之,福、興、漳、泉,而興化郡最為奇特”。

莆田荔枝主要產於木蘭溪下遊兩岸,品種繁多,比較常見的有陳紫、宋家香、狀元紅、綠砂等。

陳紫荔枝,多產於楓亭。一條叫楓溪的小河穿越楓亭全境,楓溪兩岸雨水豐富,土地肥沃,所產的荔枝色澤略紫,肉質鬆軟又富有彈性,香氣更是清新宜人。

宋家香,目前僅存一株,位於今莆田軍分區內。關於這棵宋家香蔡襄在《荔枝譜》中是這樣記載的:“宋公荔枝……世傳其樹已三百歲,舊屬王氏。黃巢過莆,士兵欲砍為薪。王氏媼抱樹號泣,願與樹偕死。巢憐之,遂不伐。”說的是:宋家香在蔡襄創作《荔枝譜》的時候就已經有300年的曆史了。由此可見,這棵“宋家香”迄今為止,至少也有1200年的曆史了。另外,傳說黃巢大軍經過莆田的時候,有士兵要砍下宋家香當做柴火,樹的主人抱著大樹,要與樹共存亡,黃巢為之感動,隨即下令不許砍伐。宋家香,雖逾前年,仍然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所產荔枝被譽為“奇香異味天下無”“品中第一”,宋家香也被列為文物保護古樹。

狀元紅,原名“延壽紅”,關於它的來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莆田縣人徐鐸和仙遊縣人薛奕分別高中同科文武狀元,後來兩家結為親家。徐鐸把家中的“延壽紅”品種送給薛家,因兩家都是狀元家族,於是人們就把“延壽紅”改為“狀元紅”。如今的“狀元紅”已經有930多歲了,產量多達1000多千克,平均每粒重25克,是福建罕見的大荔枝樹,被人們稱為“荔枝王”。

綠砂荔枝,和宋家香一樣,僅存一株,在涵江區黃霞村。據史料記載,這株荔枝就是《荔枝譜》中所說的最早熟的品種。其他荔枝一般在農曆六月左右成熟,而這株荔枝在端午節前便成熟了。綠砂荔枝因果肉落地不粘砂而得名,曾為明代宮廷貢品。

荔枝除了鮮食之外,還能加工成荔枝幹、荔枝罐頭、荔枝蜜餞、荔枝酒等。而且,荔枝全身都是寶,還可以入藥。殼能治痔瘡,能清熱解毒;核能益氣補血;花能治喉鼻腫痛……

荔枝,是興化千年滄桑變化的見證,也是承載著千年興化文化的重要載體。徜徉在莆田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撲麵而來的是荔枝宜人的清香,更有從曆史深處傳來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