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花開泉州府
引言
泉州,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我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三國時期,吳永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建安郡,後析建安郡侯官縣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西晉末年,大批中原人士遷入泉州,沿江而居,因思念晉朝故土,故將此江命名為“晉江”,並一直沿用至今。
南朝梁時,析晉安郡設南安郡,下轄南安、莆田(蘭水)、龍溪3縣,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安郡為縣。唐武德五年(622年),設豐州,領南安郡故地。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在今泉州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改名泉州。
唐大和十一年(857年),設嘉禾裏(今廈門),屬同安縣。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析南安縣增設桃源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改桃源縣為永春縣。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清溪縣為安溪縣。至此,泉州共下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
元至正十五年(1278年),泉州設泉州路,所領各縣不變。
明洪武二年(1368年),改泉州路為泉州府。
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這是史冊上最早有關“廈門”名字的記載。
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吞並廈門,十二年(1655年),置思明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縣升格為直隸州,並轄德化、大田兩縣,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5縣。後清設興泉永道,轄泉州府、興化府之莆田縣、仙遊縣、永春直隸州和廈門。
1912年,置興泉永道,治所在泉州。後在廈門成立思明縣,金門隸屬思明縣。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件”後,曾將省政府設於泉州,後被廢,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9月1日,除金門外,泉州全境解放。1950年,設泉州專區和廈門直轄市。1971年,設晉江地區,1985年撤地區設地級市泉州市。1963年,大田縣劃歸三明專區。1973年,同安縣劃歸廈門市。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準在廈門湖裏設立經濟特區。1988年4月,廈門被列為國家計劃單列市,具有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1994年2月,廈門市升格為副省級城市,並獲得了地方立法權。
今泉州下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