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經叛道李卓吾(1 / 1)

離經叛道李卓吾

李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嘉靖六年(1527年)出生於泉州南門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也是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李贄自小受各種宗教思想的影響,因此小小年紀便有了相當開放的思想,對社會事物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贄中舉,而後仕途坎坷,遭遇官場中的人情冷暖。萬曆五年(1577年),李贄出任雲南姚州(今雲南省姚安)知府。在任三年期間,李贄創辦了德豐書院,編著了《藏書》、《梵書》、《論政篇》等著作。官場上李贄秉公執法毫不徇私,政績卓著,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誌,李贄在府衙的門柱上寫了兩副對聯,其中一副寫道:“從故鄉而來,兩地瘡痍同滿目;當兵士之後,萬家疾苦總關心。”在貪汙腐敗橫行的時代背景之下,特立獨行、不染片塵的李贄被稱為“千古特立之人物”。

長達二十多年在官場的摸爬滾打已經讓李贄厭惡了受人約束的痛苦,並從中看到了不少官場的黑暗。萬曆八年(1580年),李贄毅然辭官。辭官後的李贄除了一門心思做學問之外,也開始在各個地方講學,他的言論代表的不僅是他個人的…思想,更代表了百姓的普遍心聲。李贄大膽地揭露了封建道學家們的偽善麵目,還對當時的時政展開猛烈的批判。李贄反對將孔子的是非觀念作為評定所有是非的標準,在當時,眾多大理學家都受到了李贄的嚴詞批判;李贄還提出了“於世推移,其道必爾”的主張,他認為曆史的車輪永遠都是不斷向前的,就像春秋一定會取代三代,戰國又必定要取代春秋一樣,都是一種正常的曆史發展現象;李贄讚同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並大膽提出了“天之立君,本以為民”的民本思想,表達了對專製皇權的強烈不滿;更難能可貴的是,李贄還在文學思想方麵創立了著名的“童心說”,他認為文學家應該有一顆“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應該像孩子一樣敢於說真話。

李贄的離經叛道在他的生平行為和思想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敢為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婦女疾呼不平,並給予她們深深的同情。萬曆十六年(1588年),李贄為了表示對世俗的厭惡,剃發為僧,和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從來不參加誦經祈禱等活動,保守勢力對此深惡痛絕,而那一句“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而身不可辱”更是惹怒了封建統治者。在他提出“穿衣吃飯,皆是人倫物理”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表明自己對待封建思想的態度了,而《焚書》一書的出版,更加堅定了李贄反對封建禮教、主張個性解放、提倡人類平等的立場。李贄所有顛覆曆史和傳統的思想以及行動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人們不禁為李贄捏了一把汗。

終於,“忍無可忍”的統治者向李贄舉起了屠刀,李贄很快便以“惑世誣民”的罪名被捕了,同時大量著作被無情地焚毀。為了表明自己不向封建勢力屈服的決心,李贄趁著服侍者為他剃發之際搶過剃刀自行隔喉,兩天之後離開了這個讓他愛恨交織的世界。李贄站在一個時代的高度,看清了眾生麵目,其離經叛道的思想和行動成了那個時代一麵鮮明的旗幟,不愧為中國最早的啟蒙主義思想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