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高甲競風流(1 / 1)

梨園高甲競風流

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是福建省五大劇種,其中,梨園戲和高甲戲均廣泛流行於泉州地區。因此,泉州是福建省乃至全國著名的曲藝之鄉,具有讓人無法抵擋的文化魅力。

梨園戲,根植於泉州,起源於宋元時期,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了。梨園戲不僅流行於晉江、廈門等閩南語係地區,而且在台灣省以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也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

梨園戲分為“大梨園”和“小梨園”。宋朝時期,福建省稱為福建路,閩南地區將福建以北的省份稱為“上路”,而自稱“下南”,因此,大梨園又有“上路”和“下南”兩個流派之分;小梨園因早期行當隻有生、旦、淨、末、醜、貼、外七個,因此又有了“七子班”的別名。

“上路”戲、“下南”戲和“小梨園”在表演藝術和唱腔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主要區別在於各自的劇目。三個流派都有自己比較固定的十八個主要的傳統劇目,俗稱“十八棚頭”。“上路”戲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許多宋元南戲,多為反映婦女不幸生世和遭遇,如《王十朋》、《朱文太平錢》、《蔡伯喈》等;“下南”戲的劇目多取材於曆史人物和故事,如《百裏奚》、《蘇秦》、《呂蒙正》等;“小梨園”則表現得較為開放,比如反映男女青年爭取婚姻自由的《珍珠記》、《胭脂記》、《陳五三娘》等。

梨園戲曲牌有三百多支,多來源於唐宋大曲、法曲和民間小調,同時也吸收了潮音、弋陽腔、青陽腔等,因此三個流派的唱腔便有了較大的差別。“上路”戲淳樸、哀怨,“下南”戲詼諧、明朗,“小梨園”則優美、纏綿。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戲曲藝術的發展,做了大量的搶救工作,如今古老的梨園戲又重新煥發出了青春的光彩,不斷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2006年5月,梨園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甲戲,相傳起源於清代中期,因最初主要演一些梁山好漢的故事,被人們稱為“宋江戲”,又因為演員多披甲執戈,故稱“戈甲戲”。因“戈”、“高”諧音,於是,新中國成立後改為“高甲戲”。

現存高甲戲傳統劇目大約有100多個,如《孟薑女》、《英台山伯》、《水滸》等,新編劇目有《連升三級》、《桃花搭渡》等。高甲戲的音樂主要以南曲為主,兼容傀儡調和民間小調,打擊樂器為鑼、鼓、響盞等,伴奏樂器最初僅以嗩呐為主,後來又加入了洞簫、二胡和三弦等。在表演上,高甲戲白多唱少,與梨園戲恰恰相反;另外,梨園戲表演藝術較為典雅細膩,主要演文戲,而高甲戲則多擅長武打和醜角技巧。

高甲戲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醜角多,僅醜行分類就多達幾十種,表演時活潑、輕快、舞蹈性強、極具誇張力,飽含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湧現出諸如許仰川、柯賢溪、蔡友輝等眾多著名醜角演員。

郭沫若曾盛讚泉州高甲戲藝術為“南海明珠”,泉州高甲戲劇團更是自1994年始,連續獲得第四、第五、第六三屆文華獎,成為全國唯一獲得文華獎“三連冠”的地級市。2006年5月,高甲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泉州盛開曲藝花,梨園高甲競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