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橋梁甲閩中(1 / 1)

泉州橋梁甲閩中

勤勞智慧的泉州先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締造了一個聞名世界的千年古城,他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數不清的文物古跡。其中泉州的古代橋梁,特別是石梁橋,因規模大,數量多,在全國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譽,曾有“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的美譽。泉州古代橋梁曆盡千年的風吹雨打,仍有不少橫臥江河之上,屹立天地之間。在經濟高速發展,交通極大便利的今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於那些曾經讓我們眼眉吐氣的古代橋梁。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泉州橋梁的鼻祖,是宋代泉漳十大石橋中最著名的一座。洛陽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坐落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竣工於宋嘉祐四年(1059年),前後曆時6年時間。泉州洛陽橋與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廣東廣濟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石橋”,被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為“福建橋梁的狀元”。

洛陽橋的修建創造了兩項世界奇跡,第一是“筏形基礎”,第二是“種礪固基”。“筏形基礎”指的是先在江上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長石堤,然後在上麵建造筏形橋墩,以減輕江海潮水漲落的時候對橋墩形成的衝擊力。洛陽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比西方早800多年。“種礪固基”則指在橋墩上種植大量牡蠣,附著力強、繁殖迅速的牡蠣,將橋基和橋墩連結成牢固的整體。這種將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技術,是世界橋梁建造史上的一大創舉。

相傳這兩項技術都是當時的泉州知府蔡襄發明的,泉州人民為了紀念蔡襄的不朽功績,便在洛陽橋南為其修建了一座“蔡襄祠”。

坐落於晉江市安海鎮的安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也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曾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古時安海一帶有兩條孽龍興風作浪,使得附近經常洪水泛濫,百姓苦不堪言。一天,一位神仙趁孽龍不注意,便施展法術從口裏吹出一條七彩鎖鏈,橫臥在安海鎮和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孽龍嚇得連忙躲回海底,人們害怕孽龍重新出來作怪,便在神仙變化七彩鎖鏈的地方建了一座大石橋。

安平橋屬於連梁式石板平橋,曆時十三年才最終完工。安平橋寬約5米,長約5華裏,俗稱“五裏橋”,橋上每隔一裏建有一座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安平橋的建成溝通了泉州人南下漳州、潮州的陸上交通,也為安海周邊提供了便利的貨物吞吐和中轉條件。

南宋時期,泉州民間興起一股造橋熱,共建了100多座大石橋。除了洛陽橋和安平橋,泉州還有許許多多著名的橋梁,如位於晉江下遊的石筍橋、金雞橋,安平橋的姊妹橋安平東橋,位於永春縣的通仙橋,位於泉州城南的通濟橋等等,不勝枚舉。隨處可見的大橋,密切了城鄉和港區之間的聯係,繁榮了泉州的對外貿易,為泉州的全麵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泉州的古橋梁,就像一部厚重的,永遠讀不完的曆史書,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用心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