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象牙白
德化位於“閩中屋脊”戴雲山脈的腹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產瓷區之一。德化以燒製白瓷聞名於世,薄如羽翼的瓷片,光澤如絹,凝脂似玉,宛如婷婷的白荷。1610年出版的《葡萄牙國王記述》中形容德化白瓷質地滑膩,色乳白,宛如象牙。後世將德化白瓷稱為“象牙白”,就是從這流傳開來的。
說起白瓷的曆史,史書上曾記載:“中國白”,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曾經在他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對德化瓷器的生產和銷售有過專門的介紹:“這種瓷器的製作工藝程序如下:他們從地下挖取一種泥土,將它壘成一個大堆,任憑風吹、雨打、日曬,從不翻動,曆時三、四十年。泥土經過這種處理,質地變得更加純化精煉,適合製造上述各種器皿,然後抹上認為顏色合宜的釉,再將瓷器放入窯內或爐裏燒製而成。”馬可·波羅簡單地向西方介紹了德化白瓷的製作方法。馬可·波羅還介紹說,當時的一個威尼斯銀印隻能買到八個瓷杯,可見其珍貴程度。
德化白瓷按其瓷質和釉色來分,明代德化窯白瓷被分為“乳白”、“象牙白”、“豬油白”、“蔥根白”、“鵝絨白”等約定俗成的名貴瓷種。這是根據白瓷在燒製過程中采用的原料以及燒製過程中窯內不同位置的氣氛差異而導致的窯變現象劃分的。不同的釉色與瓷質所對應的白瓷顏色狀態各不相同。
德化白瓷滑潤細密、光色如絹、乳白似象牙的“象牙白”瓷,被稱為“世界白瓷之母”。明代是德化白瓷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白瓷從福州港、漳州港輸出,明末以後改從新興的廈門港輸出。在與中國閩南地區建立貿易往來的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印度、西亞、和非洲東海岸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35個國家和地區購買中國德化白瓷,可見德化白瓷的影響之廣。
在德化白瓷的製作上,如今的德化陶瓷藝人在前人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元素,研製出建白瓷、高度白瓷以及古典瓷塑等新品種。創作內容上以古典人物、花鳥山水為主,例如觀音、彌勒、羅漢、八仙、壽星等等,許多見過明朝德化觀音瓷器的人無不為之驚呼,僅各種姿態和不同規格的瓷觀音就約有200多種。白瓷上還刻畫了許多神仙故事、神話傳奇,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吹簫引鳳等等,種類繁多,不勝枚舉。白瓷上的人物與瓷器本身之脆美、生冷相結合,表現出肌膚的溫潤,可謂栩栩如生,恰到好處。
明代德化白瓷以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等瓷雕大師為代表,獲得了極大的成就。他們將臉部神情的細致刻畫和整體造型及衣紋處理的講究相結合,形成了德化瓷塑造型精巧美觀、人物神形兼備、工巧逼真的藝術風格,把德化瓷塑藝術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峰。
攜“象牙白”傲視環宇,魅力不減當年的德化現如今依然顯示出古老瓷都的深厚文化積澱,還將以它自身的魅力以及特色工藝技術,不斷推動中國瓷器行業的發展,讓中國瓷器在世界範圍內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