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娘家”在漳州(1 / 1)

女排“娘家”在漳州

“家鄉水,賽甘霖;娘家人,最貼心!”這是中國女排的“鏗鏘玫瑰”們對漳州人民發自肺腑的讚歎,中國女排姑娘們都親切地稱呼漳州為“娘家”,稱呼漳州人為“娘家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漳州是中國女排騰飛的地方,是中國女排的根,從這出征的女排姑娘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漳州人民對排球事業的熱愛以及對女排姑娘的關心和支持,是她們成功屢創輝煌的有力保證。

漳州是我國著名的排球之鄉,清朝末年便有了排球運動,解放後,漳州業餘排球隊更是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了起來,最多時竟達800多支。遺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百業蕭條,體育更是無人問津。1972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做出了“要把體育運動重新搞上去”的重要指示。同年,國家體委便在有深厚排球運動基礎的漳州選址建設排球訓練基地。

剛剛建設起來的漳州排球訓練基地,設施十分簡陋,訓練條件極其艱苦。訓練館是竹子搭建而成的,訓練場是用沙子、紅土和煤渣鋪成的。可是我們的女排姑娘們發揚“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精神,不畏艱辛,刻苦訓練。1976年,中國女排在漳州重新組建了起來,袁偉民出任球隊主教練。從此,中國女排便會定期回到漳州參加集訓,熱情的漳州人民就像“娘家人”一樣關心著自己的“女兒”,嗬護著女排姑娘的訓練和生活。

就在“娘家人”的支持下,在全國人民的期待中,1981年至1986年,中國女排在世界杯、世錦賽和奧運會上連續5次蟬聯冠軍,創造了世界排球史上首個“五連冠”的傳奇。捷報傳來,古老的中華大地沸騰了。就在女排姑娘們勇奪“三連冠”的時候,漳州市委、市政府就在市中心為中國女排修了一座“三連冠”塑像。中國女排“五連冠”之後,各行各業迅速掀起了學習女排精神的熱潮,鐵一般的女排精神成了鼓舞全國人民建設偉大祖國的不竭精神動力。

為了給女排姑娘們提供更好的訓練條件,漳州人民和排球訓練基地的工作人員慷慨解囊,“人人為女排捐一元錢”,建起了一座“冠軍樓”。在當時經濟水平較為落後的情況下,“冠軍樓”的條件在漳州是數一數二的。

可是,賽場沒有常勝將軍。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女排僅僅取得了奧運史上最差的第7名的戰績。可是“娘家”漳州人民並沒有因此埋怨女排姑娘,而是集全市之力耗資500萬元建起了一座“中國女排騰飛館”,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同誌親自為場館題詞;漳州市政府批準為女排支付到漳集訓的往返費用;福建省、漳州市專門為女排在漳集訓劃撥經費;漳州排球訓練基地將多年經營利潤全部用以補貼女排在漳集訓的夥食費。這所有的一切,都飽含著“娘家人”對排球事業和女排姑娘最深厚的感情。

2003年11月大阪女排世界杯,在漳州籍主教練陳忠和的帶領下,中國女排勇奪冠軍,這是中國女排時隔17年後再次登上世界冠軍的領獎台。2004年8月雅典奧運會,中國女排又一次登頂世界冠軍的寶座。

中國女排一路走來,經曆了太多的鮮花和風雨,漳州人民始終為其歡喜為其憂,不愧是女排姑娘的“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