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濃於水薌劇情
薌劇,又名子弟戲,是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也是福建所有劇種中較為年青的一個。薌劇是用閩南語演唱的地方劇種,後傳至整個閩南地區以及台灣、東南亞等地區。薌劇前身為台灣歌仔戲,兩種戲劇同根同源,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是同一劇種的兩種不同稱呼。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收複台灣時,閩南人民隨之入台參與開發台灣。入台的閩南人民將流行於閩南地區的“錦歌”帶入台灣,並很快在台灣人民中廣為流傳。漂泊在外的閩南人民和台灣當地人民經常一起演唱“錦歌”,漸漸地就成立了一些專門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這時候的“錦歌”已經吸收了台灣當地的民間小調和其他劇種如京劇、梨園戲、高甲戲等的表演藝術的精華,最終發展形成為新興的劇種------歌仔戲。
1928年後,台灣歌仔戲被返回家鄉的閩南人民帶至閩南地區,並在漳州、龍海、廈門等地非常流行。抗日戰爭期間,霸占台灣的日本侵略者為了扼殺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采取文化同化政策。強行要求歌仔戲演員穿著和服表演,並挖空心思篡改歌仔戲劇本。歌仔戲演員如有不從,即遭封殺。歌仔戲演員被迫轉行,歌仔戲麵臨前所未有的艱難處境。
熱愛歌仔戲的藝人們,為了維係歌仔戲的生命,將做為歌仔戲主要標誌的“台灣調”進行改造,加入其它戲曲元素,創造了一種新的唱腔,名為“改良調”。歌仔戲也因此被稱為“改良戲”。
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回到祖國懷抱,歌仔戲的“台灣調”才又重新出現。新中國成立後,歌仔戲流行於漳州平原薌江(九龍江流經漳州地區時的別稱)流域,故改名為“薌劇”。
薌劇的傳統劇目有500多個,其中《陳三五娘》、《山伯英台》、《呂蒙正》、《雜貨記》被戲劇界稱為歌仔戲“四大柱”。薌劇在行當、表演藝術、臉譜、服裝、樂器等方麵基本模仿京劇。薌劇原先的角色比較單一,後吸收京劇的特點,行當才趨於豐富。薌劇音樂極富特色,源於閩南地方音樂,後又與台灣地方音樂相結合,具有濃鬱的閩南民歌色彩,鄉土氣息濃厚。薌劇長於抒情,曲調優美,有“說唱”元素,還有淒婉憂鬱的“哭調”,現場感染力極強。薌劇的主要伴奏樂器為京胡、嗩呐、椰胡、三弦、大管弦、月琴、蘆管、單皮鑼、鼓等。
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漳州各地均有專業薌劇劇團,薌劇表演藝術逐漸趨於成熟。1960年,原漳州實驗薌劇團曾進行全國巡回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薌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文革期間,各地薌劇團相繼解散。粉碎“四人幫”後,薌劇又重新登上曆史舞台。1979年,漳州市薌劇團進京參加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新編現代劇《雙劍春》受到首都各界的一致好評。此後,漳州薌劇還先後兩次出訪新加坡,受到當地華人華僑的熱烈歡迎。
薌劇,為海峽兩岸人民所喜聞樂見,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在增強台灣同胞的文化認同感,維護祖國統一大業方麵,具有其他劇種不可替代的作用。薌劇,必將在海峽兩岸的交流發展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