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綠洲東山島
東山島,位於閩南三角洲的南端,東臨台灣海峽,西靠詔安灣,是全國第六,福建省第二大島嶼;明末著名學者——黃道周的出生地;戚繼光抗倭的練兵地,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出發地;國共兩黨最後一戰——東山戰役的發生地;穀文昌精神的發源地,聞名全國的英雄島;因形狀酷似蝴蝶,故又名蝶島,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北回歸線上不可多得的“東海綠洲”。
東山島銅山古城東南隅岣嶁山東麓有一個聞名全國的風動石,風動石高4.37米,寬4.5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這樣一塊巨石巍然矗立在傾斜向大海的磐石上,接觸麵積僅為十幾厘米。大風吹來,巨石微微晃動;人力推之也會左右搖動,蔚為壯觀,故名“風動石”。
風動石的正麵是一個巨大的平麵,上有明朝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的題詞“銅山風動石”,還有明朝巡撫路振飛的題字“銅山三忠臣:黃道周、陳瑸、陳士奇”。這三位名人都是東山曆史上著名的先賢,是千百年來東山人引以為豪的精神領袖。
站在風動石前遠眺大海,銅山古城蜿蜒於青山綠水之間;古城外碧波蕩漾的大海上綠島如天上的繁星,把大海點綴得更加美麗;海麵上帆船點點,白鷗翱翔,好一派賞之不盡的壯麗美景。
就在風動石的不遠處,坐落著一座關帝廟,又稱銅山關帝廟。銅山關帝廟坐西朝東,始建於名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擴建。銅山關帝廟是十大古刹之一,是台灣172座關帝廟的祖廟,與湖北當陽關陵廟,河南洛陽關林,山西解州關帝廟、山西運城關王故裏並稱我國五大關帝廟。
銅山關帝廟廟深40米,寬17米,以木結構為主,由內向外石階逐步上升,協調穩重。整座島嶼結構精巧,莊嚴肅穆,氣勢磅礴。關帝廟廟門為牌樓式,稱“太子亭”,亭子頂部有各種閩南地方藝術特色的彩瓷剪貼雕,流光溢彩,美觀大方。太子亭曆經五百多年,經曆過無數次的地震、台風的襲擊,仍然巍然屹立。整座關帝廟屬抬梁式構架,單簷歇山頂、傳統對稱型建築。
走進太子亭就是正殿,正殿上方是清鹹豐帝親筆題寫的匾額“萬世人極”。正殿兩側懸掛著黃道周親書的木刻楹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誌存一統佐熙明降魔虜威靈丕振隻完當日精忠。”放眼整個大殿,到處可見珍貴的石碑刻、香爐、木雕、石雕。
可以說銅山關帝廟是集建築、石雕、剪瓷雕、木刻等於一身的民間藝術的集大成者。
“先祭穀公再祭祖宗”,這是東山島上家家戶戶默許的風俗,隻是為了紀念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共產黨人——穀文昌。1950年以前的東山島,常年飽受風沙旱澇等自然災害的摧殘,加上國民黨在東山敗退的時候為補充兵源瘋狂抓壯丁,共被抓走了4700多名壯丁,一夜之間東山島許多村莊成了“活寡婦村”。穀文昌任東山縣委書記之後,帶領全縣上下植樹造林,防禦風沙,打水井、建水庫、修公路、築海堤、建海港等等。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成功治理了風沙,綠化了全縣四百多座山頭,三萬多畝沙灘,才成就了今天的“海上綠洲”東山島。
位於東山縣赤山林場防護林的小山丘上的穀文昌教育基地,是20多萬東山人朝聖的地方,是他們心中最神聖的地方。
如今,曆史悠久而又年輕的東山,美麗的東山,綠色的東山,沐浴著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朝陽,昂首闊步走在和諧社會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