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絕仙字潭(1 / 1)

江南一絕仙字潭

在漳州市以北34公裏的華安縣沙建鎮許田村,九龍溪支流汰溪在此因懸崖峭壁阻擋而折向東麵,彙入九龍江。峭壁之下,因水流放緩,形成水潭。

就在汰溪北岸,水潭上方大約200平方米的懸崖峭壁上分布著許多摩崖石刻。這些石刻神秘莫測,像字又有別於常見的漢字,像畫又過於抽象古怪。千百年來,人們眾說紛紜,但是始終沒有定論,堪稱“千古之謎”、“江南一絕”。當地人們傳為神仙所書,稱之為“仙書”、“仙字”、“仙篆”,因此這個毫不起眼的水潭也有了一個神秘的名字——“仙字潭”。

仙字潭摩崖石刻上的紋樣大至長74厘米,寬35厘米,小至長15厘米,寬9厘米。所有紋樣深刻在堅硬的岩石上達五六厘米,共50幾個,形狀各異,千奇百怪,有的像坐著的王者,有的像戰鬥中的武士,有的像舞蹈中的女子,有的像猙獰的人身壽麵,有的像被擒的俘虜……從這些石刻的製作痕跡來看,應該是用堅硬的金屬利器磨刻出來的,因此,可以基本斷定仙字潭摩崖石刻約形成於青銅器時代,即商朝末年至西周初年,迄今約3000年。

仙字潭摩崖石刻一經發現就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人們紛紛前往參觀,並以各種方式闡釋自己的見解以及各種猜測。清代《漳州府誌》、《龍溪縣誌》等史料均有記載仙字潭摩崖石刻。但是,對仙字潭摩崖石刻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考古研究,應該從1915年8月嶺南大學黃仲琴教授對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實地考察開始。經過多方調查取證,黃仲琴於1935年撰文《汰溪古文》,文章稱仙字潭摩崖石刻應為佘族祖先的文字。文章一經發表,全國考古界為之轟動。

1957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林釗、曾凡等人對仙字潭摩崖石刻進行了較為係統地介紹,還將仙字潭摩崖石刻實測資料送中國科學院鑒定,並撰寫論文《華安汰內仙字潭摩崖的調查》。文章也認為仙字潭摩崖石刻“是當地土著的一種遺跡”。1961年,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被列為福建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是,仙字潭摩崖石刻又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福建師範大學曆史係劉蕙孫教授將其與甲骨文、金文進行比較研究,認為仙字潭摩崖石刻應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原始象形文字,其中共有圖像文字17個,大致可識的10個半,完全不識的5個。

1988年,研究陰山岩畫的知名專家蓋山林先生對仙字潭摩崖石刻進行認真考察之後,發表《福建華安仙字潭石刻新解》。文章認為,仙字潭摩崖石刻不是文字,而是“古代先民們經過藝術誇張濃縮並符號化了的一種原始圖畫”。

一幅普通的畫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這就是仙字潭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之所在。仙字潭摩崖石刻是古代漳州先民留給後世子孫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研究當地古代民族生活,具有很高的史學和民俗學價值。雖然時至今日,關於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的探索和研究仍然還在繼續,但是,我們相信,總有一天人們一定能解開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的神秘麵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