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皇帝的皇城
在漳州漳浦縣山清水秀的湖西鄉碩高山下,有一座古堡。她曆經400餘年的風霜雨雪,仍然巍巍屹立;她是全國唯一,甚至是世界唯一保存完好的沒落王族聚居的城堡;她是福建唯一一座“皇城”——沒有皇帝的“皇城”;她是一個永遠無法還原的曆史遺夢。她,就是始建於1600年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微縮版宋朝汴京”的漳浦趙家堡。
關於趙家堡,這裏還有一個曲折淒婉的故事:南宋末年,元將張弘範攻陷南宋最後一個陪都——廣東崖山。丞相陸秀夫背著末代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大宋王朝就此淹沒在蒙古鐵騎的驚濤駭浪之中。不甘心亡國的閩衝郡王趙若和率領部下駕著一隊戰船,拚死殺出重圍北上。
然而天要亡宋,船行至漳浦海域時,突遭台風襲擊,水盡糧絕,無奈隻得上岸尋找棲身之所。幸存下來的人在漳浦縣佛曇改姓為黃,從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過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趙若和病逝不久,元朝滅亡,明朝建立。趙若和的孫子黃明官與鄰村黃姓女子成親,有人揭露他們說,同姓通婚有傷風化。為了證明自己本非姓黃,明官無奈拿出家裏的《趙氏族譜》。從此,南宋皇族避難漳浦的真相才大白於天下。明太祖朱元璋為表示“皇恩浩蕩”,特降旨恢複這批南宋皇族後裔的姓氏。
因佛曇地處沿海,常受海盜侵擾。趙家人又選中了湖西碩高山下,這裏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正是聚族而居,生息繁衍的風水寶地。趙家人在此大興土木,建造城堡,最終安定了下來。
明隆慶五年(1571年),趙範進士及第,官至浙東按察司兵備道副使。趙範衣錦還鄉之後,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決定擴建趙家堡,四年之後,趙家堡內城基本完成。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趙範的長子趙公瑞考察兩宋都城——開封、杭州後,決定擴建外城,並增加眾多仿宋建築和懷宋石刻。至此,今天的趙家堡格局基本形成並確定下來。
趙家堡的格局主要仿自北宋都城汴京,分為內城、外城和甕城三重。外城占地麵積約為173畝,呈方形,城牆高約6米,為條石砌基的三合土牆,周長1082米。趙家堡共建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東門匾書“東方巨障”,西門匾書“丹鼎鍾祥”,北門匾書“碩高居勝”,南門則是封閉著的,寓意不再難逃。
內城占地麵積較小,約為6畝,主要功能是守衛全堡的核心建築——“完璧樓”。完璧樓占地麵積400平方米,三層四合式,共有房屋33間。城牆上布滿槍眼,樓內還有臥式、糧倉、水井等。讓人驚奇的是,樓底右邊的天井邊有一口古井,古井邊設有形似排水口的地道。主人將其起名為“完璧樓”,取“完璧歸趙”之意,用意不言而喻。
甕城靠近北門,城內建有武廟。甕城占地麵積最小,主要功能是增強整個城堡的防禦力量。
城內還有五座保存完好的並排的府第,每座府第各有房間30間,俗稱“官廳”,是按照南宋都城臨安的樣式建造的。官廳前是一廣場,廣場上有“父子大夫”、“修竹”等石坊。廣場前還有兩個水池,中間一個小堤隔開,一個水渾,一邊水清,名為“潘池”和“楊池”。池上又有一個造型精致的“汴派橋”,仿自《清明上河圖》中的拱橋。在佛廟邊上還有一座聚佛寶塔,高9.95米,剛好是汴京鐵塔的十分之一。
此外還有輯卿小院、讀書處、佛寺、武廟等建築。有“悟石”、“讀書處”、“雲巢”、“咫尺玄門”及摹自宋代書法家米芾手跡的“墨池”、摹自禹碑的岣嶁碑等石刻。
趙家堡基本複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風光,是北宋趙氏皇族後裔心底的最後一片精神家園,也是他們不願屈服的縮影。美麗的湖西鄉,神秘的趙家堡,給我們呈現了一幅穿越400年時空的繁榮和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