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流伊秉綬
回首千年,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客家文化名流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但是,有一個人我們不得不提,那就是清朝名賢、著名書法家伊秉綬。
伊秉綬,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生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今福建省寧化)一個書香世家,故人稱“伊汀州”。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伊秉綬進士及第,授刑部額外主事,補浙江司員外郎。三年後,升任刑部主事。嘉慶四年(1799年),伊秉綬出任廣東惠州知府。在惠州知府任上,伊秉綬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全身心投入地方文化的建設事業,創辦“豐湖書院”,獎掖後學,培養人才。
嘉慶十年(1805年),揚州爆發水災,伊秉綬被調任揚州知府。伊秉綬親自深入民間察看災情,一邊組織人員搭建臨時住所安置受災民眾,一邊奔走呼號號召全社會捐資賑災。在伊秉綬的努力下,災區局勢很快得到了穩定。伊秉綬又花重金將民間耕牛估質典當,然後雇專人飼養。次年,揚州風調雨順,農民又從伊秉綬處贖回耕牛,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複,為此揚州百姓無不對伊秉綬歌功頌德。
長期在外為官的伊秉綬對家鄉寧化同樣懷著一顆赤忱之心。嘉慶十二年(1807年),伊秉綬調任河庫道,不久又被調任兩淮鹽運使。兩個月後,父親病逝,伊秉綬回家鄉寧化丁憂。三年丁憂期滿之後,伊秉綬又在家鄉賦閑了五年。就是這短短的八年時間,伊秉綬為家鄉人民作出了許多巨大的貢獻。為了修繕寧化城牆,伊秉綬義傾千金。有一年,寧化鬧饑荒,伊秉綬不但慷慨解囊捐兩百石糧食,還利用著自己的身份動員商家平價糶米。除此之外,伊秉綬募來白銀萬兩,用以修建廣濟橋和龍門橋。
伊秉綬的心中始終裝著百姓,裝著民間的一切疾苦,是一位受百姓愛戴的好官,但是伊秉綬並沒有為此而居功自傲。就在伊秉綬賦閑在家期間,他曾回到惠州參觀。當伊秉綬來到曾經由自己一手創辦起來的豐湖書院時,看見書院內竟然有一座祠堂,名曰“伊公祠”,伊秉綬馬上要求拆除。
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友人的一再敦促下,伊秉綬才終於啟程入京。途經揚州,伊秉綬在舊日好友家中小住,卻不慎染上秋寒,後又得了肺炎,不久便病逝揚州,年僅62歲。
伊秉綬去世後,揚州百姓將他的靈位供奉於城內的“三賢祠”,與同樣與揚州有著深厚淵源的曆史名賢歐陽修、蘇軾、王世貞並祀。
與卓越的政績相比,讓伊秉綬更加名垂千古的,或許是他傑出的書法藝術。伊秉綬自幼拜著名書法家劉墉為師學習書法,成年後伊秉綬的書法藝術已然登堂入室,爐火純青。伊秉綬的書法成就主要在於隸書,《清史列傳》也記載道:“秉綬工八分隸。”《國朝先正事略》更是盛讚曰:“(伊秉綬)隸書愈大愈見其佳,有高古博大氣象。”伊秉綬與當時著名書法家,清代碑學奠基者鄧石如齊名,兩人並稱“南伊北鄧”,又與桂馥齊名。
前有黃恭壽,後有伊秉綬,小小的寧化縣注定了要在中國書畫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