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小將楊成武
2004年2月14日,西方情人節。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楊成武同誌因病在北京逝世。噩耗傳來,閩西大地山河垂淚,人民悲痛萬分。人們紛紛以各種形式寄托著對這位閩西人民優秀兒子的深深哀思。
楊成武,1914年出生於福建長汀。楊成武自幼家貧,靠親戚資助上學,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福建省立第七中學(今長汀一中)。1929年,楊成武參加“閩西暴動”,並加入工農紅軍。1930年,楊成武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的大熔爐裏,楊成武迅速成長成一名優秀的紅軍指戰員,當時任紅一軍團政治委員的聶榮臻同誌稱讚他為“模範政治委員”。
紅軍長征途中,楊成武任紅四團政委,率領紅四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成了紅軍長征大名鼎鼎的先鋒團、尖刀團。
1935年5月,紅一方麵軍在四川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紅軍主力還留在南岸。如果不能順利奪下瀘定橋的話,中央紅軍將被分割成兩部分各自為戰,局麵將會相當被動。楊成武臨危受命,決定飛奪瀘定橋。
為了在預定時間之前到達瀘定橋,楊成武率領部隊不畏狂風暴雨,不懼山高路險,一晝夜急行軍120千米,創造了人類軍事史上徒步作戰行軍的世界紀錄。紅四團如天降神兵出現在瀘定橋西橋頭。22人的突擊隊迅速成立,在隊長廖大珠的帶領下,勇士們冒著槍林彈雨,攀著13根碗口粗的鎖鏈,直撲對岸。國民黨守軍還沒有反應過來,楊成武已經帶著部隊緊跟22勇士衝入瀘定城。
飛奪瀘定橋,保證了中央主力紅軍順利渡過大渡河,是紅軍長征途中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同年9月,中央紅軍到達川甘交界處的天險臘子口。中央紅軍必須奪下臘子口,否則就隻能退回草地。毛澤東下達死命令:“兩天之內拿下臘子口。”紅四團再次成為先鋒部隊。
紅四團兵分兩路,團長帶領一部分戰士攀上90度的懸崖絕壁,迂回到敵人側後展開突襲。楊成武率領另一部分戰士與敵人正麵交鋒。一時間,崖頂殺聲震天,硝煙彌漫,峽穀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終於,英勇的紅四團戰士披著朝霞,迎接大部隊的到來。
聶榮臻盛讚臘子口之戰:“臘子口一打開,全盤都走活了。”強攻臘子口,是楊成武善出奇兵的一個經典範例,這是一場硬仗,更是一場漂亮仗。紅軍通過臘子口,北上進入陝西、甘肅,開赴抗日最前線。
這一年,楊成武年僅20歲。
1939年,楊成武主動請戰參加黃土嶺戰役。楊成武率部將日軍壓製在太行山群山中的一個不足百米的山溝裏,殲敵900餘人,並擊斃日軍統帥阿部規秀中將。阿部規秀是日軍軍界著名的“名將之花”,日軍戰死在中國戰場的最高級別軍官。阿部規秀的戰死,使得東京朝野震動,日本《朝日新聞》發文稱“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蔣介石也發來嘉獎電報說:“足見我官兵殺敵英勇,殊堪獎慰。”
是年,楊成武25歲。
楊成武如此年輕便屢建奇功,他和他的部隊的英雄事跡在軍內外傳為佳話。1940年,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來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視察時,親切地稱讚楊成武為“白袍小將”。從此,“白袍小將”便成了楊成武的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