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居第一村(1 / 1)

福建民居第一村

培田村,是位於閩西連城縣宣和鄉河源溪上遊吳家坊的一個隻有千餘人的客家小山村。該村修建於明清時期的建築群,是目前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之一。其精致的建築,精湛的工藝,濃鬱的客家人文氣息,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築文化經典之作,人稱“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國南方莊園”,享有“民間故宮”之美譽。

培田,原名“賴屋”,據說最早在村中落戶的人家姓賴。據當地族譜記載,元末,培田村的祖先吳氏三世祖遷居於此之後將其改名為培田。培田古村被譽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是因為培田的祖先給這個麵積僅13.4平方公裏、住戶300多家,村民僅1000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了一筆巨大的遺產:以7座“九廳十八井”大宅為代表的30幢高堂華屋、21座宗祠、6處書院、1條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處庵廟道觀,總麵積達7.9萬平方米。全村建築之博大、保護之完好、藏品之繁多、文化底蘊之深厚,為外界所歎服,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一個縮影。

培田村距今有八百多年的曆史,山清水秀,地靈人傑。培田人傳承客家“孝悌為本,耕讀傳家”的傳統與“業繼治平”、“開拓進取”的精神,充分發掘本地資源,發展手工業。同時,培田又在長汀、連城兩縣官道的驛站上,是汀州、龍岩等地的水陸中轉站。清代郵傳部官員項朝興有感於培田庭內的優雅和街市的繁華,在“至德居”題聯“庭中蘭蕙秀,戶外市塵囂”。

培田的建築既秉承明代法式,又吸收了安徽及江浙等地的建築風格,形成以“九廳十八井”為代表的客家莊園。村中21座百年古祠的門廬構造也是技藝超群,素有“三分廳堂七分門廬”之說。整個建築群達到“雖是人工,宛如天成”的審美效果。別致的山水地形及錯落有致的古建築布局,讓人們感受到這是一個沒有圍牆的莊園,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畫卷,充盈著詩情畫意。與江浙和安徽的古村落相比,培田村的可貴之處在於至今尚未被過度開發,村民們至今依然生活在祖屋中。移步於此,你會感受到不同時代的曆史風貌以及人們的寄托和追求。

培田村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耕讀文化濃厚。《禮記·中庸》雲:“故栽者,培之”,其中就蘊涵了培田人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的意識。“水如環帶山如筆,家有藏書隴有田”,培田村繼述堂門前的這副對聯道出了培田吳氏族人世世代代的耕讀理想。這裏不僅有傳承儒家文化、培養出120多名出將入仕人才、享有“入孔門牆第一家”美譽的南山書院,有“半畝硯田餘菽粟,數椽瓦屋課桑麻”專門傳習農耕技術的“鋤經別墅”,還有進行女子教育、“可談風月”的“容膝居”和進行手工技藝交流的“修竹樓”。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既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的折射,也是孔夫子“有教無類”教育理想的生動實踐。

千載悠悠,鬥轉星移,如今這裏的一草一木、一宅一院、一街一巷依然無聲地講述著培田曾經的輝煌和燦爛,演繹著世代培田人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