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原名柳三變,福建崇安(今武夷山)五夫裏人。因小時體弱多病,改名為永,字耆卿,家中排行第七,故又稱柳七。柳永於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進士,後來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永擅長於寫長調慢詞,著有《樂章集》,主要代表名篇有《雨霖鈴》,《蝶戀花》,《八聲甘州》,《煮海歌》,《望海潮》等等,是我國詞壇史上開一代婉約之風的鼻祖。
柳家出生於官宦世家,父親是工部侍郎柳宜。因此,少時的柳永發奮苦讀,立誌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青年時期的柳永就來到了當時宋朝的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可是五光十色的京城生活,馬上就把這位風流才子給吸引住了。他常常出入於花街柳巷、歌樓舞榭,完全忘了自己肩負的“使命”,甚至還把自己的這些奢靡生活寫進詞裏。
雖然柳永寫的詞大多是“靡靡之音”,但是他的才華還是引起了很多人,甚至是朝廷官員的注意。於是,有人拿著柳永的詞《鶴衝天》向宋仁宗舉薦他。詞中說“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白衣”,指的是平民百姓,意思是才子佳人都是不為官的公卿宰相。還有一句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認為當官都是為了“浮名”,還不如天天喝酒、唱曲。宋仁宗看後大為惱火,提筆批道:“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從此,柳永心灰意冷,無意仕途,更加流連於聲色場所,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直到景祐元年(1034年),年過半百的柳永才終於登進士第。
登第後的柳永先後擔任過睦州(今浙江建德)團練推官、定海曉峰鹽場監官、著作郎、太常博士、屯田員外郎等小官,懷才不遇,仕途坎坷,晚年生活更是窮愁潦倒。柳永一無後人,二無財產,死後無人過問。謝玉英、陳師師等名妓念其才華和癡情,湊錢將其安葬。
柳永是我們曆史上第一位專業詞人,也是婉約詞派四大旗幟之一。柳永對中國古代詞壇的主要貢獻表現在:他突破了詞的題材範圍,大量創作慢詞,極大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標誌著宋詞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政治上的不得誌,特殊的生活經曆,都讓柳永有機會接觸到社會最底層的人民。繁華的都市生活、底層人民的悲歡離合,還有自己的顛沛流離、離情別緒,都在柳永的詞作中得到大量的展示;柳永博學多才,精通音律,又熟悉民間新曲,柳永是曆史上第一個大量創作慢詞的詞人;柳永寫詞慣用白描手法,擅長鋪敘,且常用俚語,語言淺顯易懂。
因而,柳永的詞作流傳極廣,宋代詞人葉夢得曾在自己的著作《避暑錄話》中記載“凡有井水處,皆可歌柳詞”;傳說金朝皇帝完顏亮讀了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被江南之美打動,才決定要攻打宋朝的。
為了紀念這位在中國詞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詞人,武夷山人民在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修建了一所柳永紀念館。一代詞宗在翠竹林邊、九曲溪畔,向慕名而來的人們講述著曾經的一個個美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