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二朱元晦
2003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時說道:“中華民族的祖先曾經追求這樣的一種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學者張橫渠的一句名言,也是後世仁人誌士不懈追求人生目標的座右銘,而一代大儒朱熹更是這句名言最忠實的踐行者。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縣),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於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世稱朱子,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繼孔子、孟子之後中國封建社會又一位偉大的儒學家。
朱熹十四歲喪父,後跟隨父親之友劉子羽寓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裏,初受業於胡原仲、劉彥衝等人。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進士及第,其一生曾先後擔任過泉州同安(今廈門市同安區)主簿、南康(今江西省星子縣)知軍、江南西路茶鹽常平提舉、湖南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等地方官,也擔任過侍講、秘閣修撰等朝廷職務。但是,朱熹的主要精力還是在於對儒學的研究。
朱熹31歲時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朱熹批判性地繼承了先前的儒學,並結合二程(程頤、程顥)理學思想,革新了儒學,形成了自己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體係,是二程後學成就最高的學者。朱熹一生熱心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他曾主持修複過江西白鹿洞書院和湖南嶽麓書院,並創辦了武夷山紫陽書院和建陽考亭書院。晚年,朱熹定居建陽考亭,因此,後人稱其學派為考亭學派。
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著名理論,他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在認識論上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基本命題;在人性論方麵,朱熹將人性納入天理哲學體係,認為“性即理”;在心性論方麵,朱熹在總結、吸取前人哲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係統的心性論思想體係,發展了中國的心性哲學。
因為理學初出,並沒有很快得到統治階級的認同,在當時社會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而且朱熹為官期間性格耿直,常常得罪權臣,因此朱熹的晚年境況十分淒涼。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朱熹於建陽考亭家中憂憤而逝,後歸葬於建陽建陽黃坑大林穀。
朱熹去世後,理學思想才得到更大的發揚光大,朱熹本人也因此不斷受到朝廷的賜封。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宋寧宗賜朱熹諡號文公;嘉定五年(1212年),朱熹著作《四書集注》被注定為天下士子的法定教科書。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皇帝下詔將朱熹從祀孔廟。明朝,朱子學說更是被推崇到了一個無以複加的地步,永樂二十年(1415年),明成祖欽定編纂《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三部書,並頒行於世。程朱理學正式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官方哲學。清朝康熙年間,朱熹被尊為“十哲”之一。直到中國封建社會滅亡,朱子學說一直是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
朱熹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後世學者認為其名望僅次於孔子,故朱熹也被稱為“孔子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