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同樂鯉魚溪
鯉魚溪風景區,福建省十大旅遊風景區之一,位於周寧縣城西5公裏處的“福建最美的鄉村”之一的浦源村中。鯉魚溪發源於海拔1448米的紫雲山麓,山上數十條山澗清泉彙集而下,到浦源村口水勢放緩,流經浦源村的溪流長500多米,寬僅數米,深不足1米,蜿蜒曲折地穿村而過。溪中悠然遊弋著七、八千尾五彩斑斕的大鯉魚,其中最大的有十幾公斤重。這裏的鯉魚毫不懼人,它們溫順馴良,可愛活潑,時而聞聲而至,時而逐食而去,人稱“神魚”,這條溪流也因此得名“鯉魚溪”。
鯉魚溪遠勝於其他地方的“魚景”,因為這裏的鯉魚生來便喜歡與人同樂。如果有村民到溪中淘米洗菜,鯉魚們便會瞬間聚攏而來,趁著人不注意偷偷地叼著一根菜葉,然後轉身潛入水中。還有那些“調皮搗蛋”的鯉魚會“不懷好意”地用尾巴拍打水麵,將水花濺在人的身上。遊客若於溪中投下魚食,隻見魚群爭先恐後地搶食,一時彩鱗翻滾,水花四濺,煞是好看。一到夏天,鯉魚溪中到處都是孩子與鯉魚打鬧嬉戲的場景。如此人魚同樂,實屬世所罕見。
傳說,鯉魚溪原名東洋溪。南宋嘉定年間,河南鄭氏的一支遷徙至東洋溪畔,東洋溪是他們唯一的用水來源。為了淨化水源,更是為了防止外人投毒,村民在東洋溪中放養了大量鯉魚苗。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精心嗬護,才有了今天鯉魚溪的景象。
為了報答全村人的“恩人”——鯉魚,浦源村鄭氏族長訂立了嚴格的族規,規定任何人不得在鯉魚溪中垂釣、捕魚,違者嚴加懲處。為了讓這一規定真正在村民中取得震懾作用,族長與自己的孫子演了一場苦肉計。族長誘引孫子到溪中垂釣,並且將其當場抓獲,然後召集村民在鄭氏祠堂裏公開將自己的孫子打得皮開肉綻,另外,族長還自罰宴請村民三天。從此,再也沒有敢於觸犯族規了。明代詞人王鴻就曾寫下“羨魚休唱釣魚歌”的詩句,高度讚揚了這樣的規定。
幾百年來,浦源村一直將溪中的鯉魚奉為神靈。為了讓鯉魚能在溪中快樂地生活,村民會在溪邊種植蒲草,會特意修建L形下水道,以便洪水來時鯉魚能咬著蒲草,或者藏在下水道中而不至於被衝走。每逢雨季,山洪將溪中鯉魚衝上街道,人們都會小心翼翼地將鯉魚供養著,待水退了之後再放入溪中。當然,鯉魚溪中的鯉魚也是有靈性的,即使被大水衝到數裏之外的別村,鯉魚們還是會成群結隊地逆流而上,尋找屬於自己的“家”。
鯉魚溪下遊兩棵枝葉連相連的高大水杉,被當地人稱為“鴛鴦樹”,鴛鴦樹旁邊有一座特殊的墳墓——“魚塚”,這是全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安葬鯉魚的墳墓。浦源村人從來不吃鯉魚,在浦源村世代沿襲著這樣一種風俗:鯉魚死後,村民們都要為其舉行一套特別的祭喪禮俗,然後投入魚塚,讓其安息。鯉魚溪因此籠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色彩。
人和自然,人和動物到底應該如何相處,美麗的鯉魚溪給了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