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水雙世遺
武夷山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座名山,坐落在福建和江西兩省的交界處,蜿蜒數百公裏。在福建境內的武夷山曆史悠久、風景秀美,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自古便有“秀甲東南”的美稱。
武夷山包括武夷山風景區和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根據景區內資源的不同特征,將全區劃分為西部生物多樣性、中部九曲溪生態、東部自然與文化景觀以及城村閩越王城遺址等4個保護區。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分布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麵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係統;中部是聯係東西部並涵養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區域;東部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以秀水、奇峰、幽穀、險壑等諸多美景、悠久的曆史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而享有盛譽。
武夷山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是我國大陸東南最高峰。由於山峰海拔較高,形成一個天然的氣候屏障,在冬季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在夏季則保存了大量溫暖濕潤的海洋氣團,使這裏發育著大片完好的綠葉闊葉林。森林覆蓋率達95%,天然植被是東南地區保存最良好的部分。同時,這裏又是植物區係發生的北極植物區和古熱帶植物區的交彙處。因此,不但植物垂直分布帶明顯,而且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著名,早在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與生物圈。
據有關專家介紹,武夷山有分屬191個科的高等植物約1800種,其中有上了中國植物紅皮書的銀杏、鵝掌楸、南方鐵杉等22種。哺乳動物有約100餘種,占全國同類動物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虎、豹、毛冠鹿等珍稀獸類。鳥類有400餘種,約占全國同類動物的三分之一,其中僅掛墩附近就記載有160種,其中包括白鷳、黃嘴角鴞、掛墩鴉雀等40餘種本地發現的新種。
武夷山的靈性在於水。武夷山麓中有眾多的清泉、飛瀑、山澗、溪流。流水潺潺,如訴如歌,給武夷山注入了生機,增添了動感,孕育了靈氣。其中,最讓人神往的莫過於九曲溪。九曲溪發源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黃崗山南麓,全長60公裏,流經景區9.5公裏,山環水轉,水繞山行,自有風情。“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遊人可自星村碼頭憑籍一弓形古樸的竹筏,隨波逐流,飽賞山水大觀,抬頭可覽奇峰,俯首能賞水色。
武夷山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豐富,還有著悠久的人文傳統。新時期時代,武夷山地區就已經有古越人在此生息繁衍了,如今九曲溪兩旁還保存著大量當時的架壑船棺;西漢時,漢武帝就曾派遣使者來到武夷山;唐朝時,武夷山就曾受到唐玄宗的冊封;五代初期,武夷山又曾被列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武夷山還有“三朝理學駐足之藪”之稱,因為理學家楊時、胡安國、朱熹均曾在武夷山授徒講學;武夷山上之間還保存著武夷宮、武夷精舍、遇林亭古窯址、元代皇家禦茶園以及曆代名人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跡,是為研究武夷山古代文化的珍貴資料。
1999年12月,武夷山做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