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挑幡天下絕(1 / 1)

建甌挑幡天下絕

在閩北翠竹環抱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古老而又美麗的城市——“中國竹子之鄉”、“中國錐栗之鄉”建甌,建甌是福建省曆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之一,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曆史了,是福建省級曆史文化名城。在這片物產豐富、鍾靈毓秀的土地上,至今仍保留著一種堪稱民間藝術奇葩的傳統絕活——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又稱“建安幡”、“建州幡”、“建寧幡”,簡稱“建幡”,屬於雜技類民間藝術,一直以來,建甌挑幡都以獨特的高超技藝以及濃鬱的鄉土風情蜚聲海內外。1998年,建甌挑幡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列入《吉尼斯大全》,譽為“中華一絕,天下第一”;2001年,建甌挑幡榮獲第五屆中國民間藝術節表演賽金獎,這不僅是近年來閩北民間藝術取得的唯一國家級金獎,更是福建省在全國性藝術比賽中獲得的最好成績;2005年,建甌挑幡被列入福建省首批“民間雜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甌挑幡同樣榜上有名;2010年,建甌挑幡亮相上海世博會,精彩的表演更是引來無數中外遊客駐足圍觀。

建甌挑幡由來已久,距今有340多年的曆史了,據說還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呢!相傳鄭成功迎請明末唐王朱聿鍵入閩,在今建甌地區大量招募反清複明大軍,並籌劃準備橫渡台灣海峽收複台灣,建甌城郊大洲村的青壯年隻要是識水性的幾乎全部應征入伍。這年農曆正月二十四,當部分將士們平安凱旋時,當地百姓歡欣鼓舞,他們大擺宴席,搭台唱戲。將士們則將帶回來的軍旗牢牢地捆在長竹竿尾部,盡情揮舞了起來,借此告慰那些為國壯烈犧牲的戰友們。就這樣,以後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村百姓都要敲鑼打鼓,將旗杆精心裝飾後舞動一番,一來是紀念死去的將士,二來也是表達自己“反清複明,旗幟不倒”的信念。

隨著歲月的流逝,挑幡習俗逐漸演化成了農曆正月初五、十五和三月二十七日特有的民間活動,並且世代相傳至今。

其實,不獨建甌有挑幡,北京、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挑幡,被稱為“中原幡”,但是建幡幡體長而重,挑法雄而剛,據鑒定最長的建幡長10.2米,重20.6公斤,迥異於“中原幡”的輕短玲瓏和靈巧柔媚。

建幡一般由幡杆、幡頂、幡鬥、幡旗、幡幅、幡箍等六個部分組成。幡杆一般用兩根當年生長的直徑如大碗粗的毛竹拚組而成。先將毛竹削掉枝葉,鏤空竹節,然後晾幹後用火烤直,用砂紙磨光,最後刷上彩色油漆。幡頂最早是一麵旗幟,後來逐漸演變成用竹篾和綢帶特製的三層六角小亭子。幡頂上方是兩個小小的裝飾物,被稱為幡鬥。建幡最上端是一麵旗幟,為了減少阻力,一般都做成三角形。幡幅就是垂懸於幡杆上的條幅,上麵寫著各種吉祥的話。幡箍在最底部,因為必須直接與人的嘴、手、腳燈接觸,因此是用柔軟的布料做成的。

建幡表演是力量和技巧的巧妙結合,激昂的鑼鼓聲中,表演者時而頭頂長竿,時而手舉腳挑,時而牙咬額托,他們或你爭我奪,或你進我退,或你拋我接,幡杆旋轉,彩旗飄揚,場麵驚心動魄,叫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