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賜名泰寧縣
泰寧,新石器時代閩越人的祖先便在此生息繁衍了;泰寧,於後周顯德五年(958年)設縣,宋時為閩中大邑,是福建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泰寧,曆來人文鼎盛、文化繁榮,曆史上曾經出過2名狀元、54名進士、101名舉人,楊時、朱熹等文化名人曾在此講學,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泰寧,中央21個蘇區縣之一,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之一;泰寧,世界地質公園,以奇美的丹霞景觀榮膺“世界自然遺產地”之稱號……
泰寧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脈中段的杉嶺支脈東南側,初名歸化縣。北宋年間開始,歸化文聲鵲起、人才輩出,元祐元年(1086年)當地狀元葉祖洽托閩使張汝賢奏請皇上更改縣名。因繞城而過的金溪就像孔子故裏山東曲阜的泗水一樣,一路往西流,於是宋哲宗下詔將曲阜孔子闕裏府號“泰寧”賜為縣名,一來以示褒揚,二來寓意“泰和、安寧”,從此“泰寧”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古城泰寧就像一部厚重的曆史書,慢慢品來不經意間會有意外的收獲。泰寧的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隱居”於崇山峻嶺、丹山碧水之間,不知不覺已“換了天地”,但是它們古樸的麵容仍然清晰可辨。泰寧至今還完整保留著一種我國稀有的,極其珍貴的地方劇種——梅林戲。梅林戲早期主要用當地的“土官話”演唱,故稱“土戲”,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已曆經數百年的滄桑變化。傳說清朝康熙年間,泰寧有一位富家太太過生日,從浙江請來徽班唱戲祝壽,後來為了能經常看到戲,富家太太便花錢請劇團給家鄉子弟傳藝。就這樣,徽調吸收了當地的歌謠小調以及其他民間藝術,形成了現在個性鮮明的“梅林戲”。
1960年,泰寧成立了梅林戲劇團,從此梅林戲在艱難中發展。1992年,梅林戲劇團在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編、導、演三項大獎,劇團也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團”的稱號。2006年5月,梅林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城泰寧的悠久曆史還在於它完整保存了大量古建築群落。坐落於泰寧縣城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第和世德堂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這裏有江南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宏大的明代民居古建築群落。漫步古城,隨處可見那些年代久遠的古街、古巷、古民居、古井、古牌坊,還有那些古風濃厚的民俗藝術表演——原始儺舞、赤膊燈、橋燈、花燈等等,不一而足,叫人仿佛“穿越”到了遙遠的過去,不覺放慢了腳步。
“紅色”是泰寧的另外一塊招牌。中國工農紅軍曾經三進三出解放泰寧,泰寧曾見證了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的傳奇故事,留下了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楊尚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軍事指揮中心、中央蘇區的東部門戶和紅軍的重要集散地。
山水賜予了人們一個美麗的泰寧,曆史賦予人們一個厚重的泰寧,人們還予自然、曆史一個“泰寧”的泰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