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靈千古鎮湖山
李綱,字伯紀,號梁溪先生,福建邵武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及第,北宋末、南宋初可以與嶽飛比肩的愛國英雄。同時,李綱還是頗有建樹的詩人、詞人,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等作品傳世。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李綱上疏提醒朝廷整頓吏治,加強軍備,鞏固邊防,對內改善民生,對外抵禦侵略,被貶至南劍州沙縣(今福建沙縣)監管稅務。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朝廷將李綱召回,授予太常少卿之職。同年冬天,金兵分兩路進攻宋朝,其中由完顏宗望率領的東路軍直逼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大敵當前,大宋朝廷一片混亂。李綱處亂不驚,大膽向宋徽宗上血書要求傳位於太子趙桓,以號召軍民抗金。趙桓(即宋欽宗)即位後,李綱升任尚書右丞,又擔任親征行營使,肩負起守衛京都的重任。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進攻汴京。李綱團結軍民,身先士卒,親自登城督戰。在李綱的領導下,京城軍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金兵始終未能攻破京城。完顏宗望見汴京強攻不下,便轉而使用誘降策略。李綱極力反對割地求和,宋欽宗怒而將其罷官。汴京軍民強烈反對,甚至遊行示威,終於迫使宋欽宗收回成命,重新任用李綱。
完顏宗望無力攻破汴京,終於在宋欽宗答應割讓河北三鎮之後,於靖康元年二月撤兵,北宋朝廷得以苟延殘喘。金兵撤離之後不久,李綱被投降派所排斥,貶為河東(今山西)、河北宣撫使。李綱到任後無節製軍隊的權力,宣撫使隻是空有其名。李綱被迫於當年九月提出辭職,又被加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先後被貶至建昌(今江西南城)、夔州(今重慶白帝城)。
金國得知李綱被貶,認為滅亡大宋的時機已到,於是於靖康二年再次發兵攻打大宋。大兵所至,所向披靡,很快汴京又陷入金兵的包圍之中。沒有了李綱的大宋朝廷,再也沒有一個人能擔起包圍京都的重任了。陷於絕望之中的宋欽宗又一次想起來了李綱,於是派人突圍出城,詔令李綱即日北上解圍。李綱接到詔書後,立即北上。終因路途遙遠,還未等李綱趕到,汴京已被金兵攻破,徽、欽二宗被金兵帶走,北宋宣告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北宋滅亡後,宋高宗趙構在臨安(今浙江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為穩定局勢,宋高宗起用李綱為宰相。上任後,李綱殫精竭力,勵精圖治,國內局勢逐步穩定下來,軍事上捷報頻傳,後因提出“收複失地,迎回二聖”被罷免。李綱僅僅做了75天的宰相。
李綱被貶後,金兵又發動進攻。此後宋高宗多次起用李綱,但都隻是讓李綱去收拾爛攤子,並沒有讓李綱掌握兵權。李綱多次上疏議論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抑鬱不得誌的李綱終於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在福州病逝。
南宋朝廷在邵武為李綱建立祠堂,激勵後世以李綱為榜樣,忠君愛國。著名理學家朱熹撰寫《建祠碑記》,並題匾“一世偉人”。
清道光九年(1829年),林則徐疏浚福州西湖,將李綱祠移至西湖荷亭。完工後,林則徐親自為李綱祠撰寫對聯:“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