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之鄉和平鎮(1 / 1)

進士之鄉和平鎮

如果你想暫時遠離都市的繁華與喧囂,如果你想讓你的心靈回歸自然與純真,那麼請你洗盡鉛華,放下所有的煩惱,走進這寧靜古樸的和平古鎮,品位來自遙遠曆史深處的靜謐和安詳。

和平古鎮位於閩北重鎮邵武市南部,建置始於唐代,是福建省曆史最為悠久的古鎮之一。和平古鎮交通便利、地勢險要,素有長興(屬浙江省)南大門之稱,古代入閩三道之一的愁思嶺就在和平古鎮境內,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和平古鎮是古代中原文化進入福建的必經之路,在福建發展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平古鎮較好地保存著大量的明清古建築群,是中原文化進入福建與當地文化融合的一個縮影。2005年11月,和平古鎮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曆史文化名鎮”。

和平古鎮古鎮區是一個麵積約0.43平方千米的小城堡,城堡東南西北四個城門上均建有譙樓,現存東北兩座譙樓和部分城牆,因此和平古鎮又是一個“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古鎮區由一條長約600米的青石板古街貫穿南北,古街兩邊星羅棋布地分布著近百條古巷道,清華大學教授、古建築學泰鬥陳誌華和福建省建築設計院院長、總設計師黃漢民以及福建省建委高級工程師林萌新等專家學者都稱讚道:“和平鎮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區,全國少見,堪稱‘福建第一街’”。

小小的城堡式古鎮區內現存的近200幢典型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是和平古鎮的靈魂和精華之所在。除了雄偉壯觀的城門和譙樓之外,還有李氏、廖氏、黃氏等五座“大夫第”,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分縣衙門,明末著名抗清將領袁崇煥親筆題寫塔名的“聚奎塔”,舊市三宮(天後宮、三仙宮、萬壽宮),舊市義倉,謝氏莊倉,司馬第等等,所有古建築就像一件年代久遠的藝術品,更像一幕幕生動的紀錄片,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那曾經的繁華和榮耀。

其中,最讓人肅然起敬的是和平書院,和平書院由後唐工部侍郎黃峭創辦,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曆史了,是閩北曆史上第一個書院。和平書院逐漸成為一所地方性學校,曆史上曾吸引了一大批的學者到此講學,如楊時、朱熹等等。和平書院為和平古鎮營造了一個長達千餘年的濃厚的讀書氛圍,曾培養出2名宰相、6名尚書、137名進士,堪稱閩北人才的搖籃,和平古鎮也因此有了“中國進士之鄉”的美譽。

在和平古鎮的建築群中,數量最多的要數宗族祠堂和家廟了,現存的有黃氏峭公祠、歧山公祠,丁氏家廟,趙氏宗祠,趙氏宗祠等。透過這些巍峨聳立的建築群,仍能隱約窺見這個家族曾經的滄海桑田。就如黃氏峭公祠,它不僅僅是一座黃氏先祖黃峭的享祠,不僅僅是一座簡單的文物,更是千萬海內外黃氏後裔認祖歸宗、聯絡感情、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橋梁和紐帶。

穿行在深邃悠長的小巷,聽聽小巷盡頭傳來的鄉間小曲,想想那早已塵封的曆史,看看小鎮居民閑適溫馨的生活,嚐嚐小鎮最原始最自然的美食,你,能多住幾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