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佛寺甘露寺(1 / 1)

水上佛寺甘露寺

說起懸空寺,大家肯定會想起北嶽恒山的懸空寺;說起甘露寺,大家又肯定會想起《三國演義》中出現過的,位於今天江蘇省鎮江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可是,就在神奇的閩西北泰寧縣大金湖西岸,卻有著一座將恒山懸空寺和北固山甘露寺合二為一的寺廟,它就是被人們稱為“南方懸空寺”的泰寧甘露寺。

泰寧甘露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迄今已有860多年的曆史了。因寺廟岩穴上方有一酷似龍頭的鍾乳石,鍾乳石一年四季會間隔性滴落泉水,泉水甘甜清冽如甘露,故而得名甘露寺。

甘露寺位於大金湖畔懸崖上的洞穴之間,遊客需要乘船前往。從水中望去,山浮於水,水出於山,一片絳紅色的宏大建築群就掩映在翠林綠水、煙靄迷蒙之中,宛若仙境,因而甘露寺又有了“水上佛寺”之美譽。

上得岸來,抬頭仰望,隻見左右兩邊分別聳立著一塊形似“鍾”、“鼓”的紅色巨大岩石,甘露寺就坐落在這“鍾”、“鼓”之間。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左鍾右鼓,廟(妙)在其中”來形容甘露寺奇特的地理位置。

甘露寺屬於重簷歇山式木結構建築群,它所處的是一個高80餘米,深30餘米,上寬30餘米,小寬僅10餘米的內窄外寬的巨大的倒三角形岩穴。甘露寺建築群由上殿、蜃樓閣、觀音閣、南安閣共四部分樓閣組成。讓人驚歎的是,甘露寺就像北嶽恒山懸空寺一樣,整座建築群懸空至於懸崖峭壁之上,底部隻有一根圓形的粗大紅色柱子落地,托舉著四根橫木。而且整座建築群全部為梁木構建而成的,連接處均采用“T”字形拱頭,找不到一枚鐵釘,也找不到一塊瓦片。這種先進的“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獨特建築結構和藝術,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更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據考證,早在十二世紀時期,就有日本高僧重源法師三度漂洋過海來到泰寧,學習甘露寺的建築工藝。回到日本後,重源法師主持重建了舉世聞名的奈良東大佛殿。東大佛殿所采用的被稱為“大佛樣”的“T”字形插拱,就來源於泰寧甘露寺。

傳說,甘露寺原來比較破爛,但是裏麵供奉的送子觀音很靈驗。後來有一婦人在此許願道:“如若讓我生一兒子,我一定重修寺廟,岩有多大,廟就蓋多大。”後來,婦人果然得子,其子便是泰寧曆史上第一位狀元——葉祖洽。為了完成母親的夙願,葉祖洽奏請朝廷派來建築師,修建了甘露寺。因此,那根撐起甘露寺所有建築物的巨大圓柱,也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狀元柱。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隱匿於深壑巨岩之中的甘露寺被考古工作者再次發現。做為當時全國唯一一組保存完好的精美珍貴的宋代寺院建築,甘露寺被列入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是,令人遺憾的是,1961年春,甘露寺毀於一場大火。今天遊人看到的甘露寺,是後來的仿製品。

曾經“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泰寧甘露寺,如今雖然敞開懷抱,笑迎八方遊客,但它永遠是一處遠離喧囂凡塵,融於山水自然,獨享一片清幽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