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立雪美名揚(1 / 1)

程門立雪美名揚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程門立雪”的美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北宋年間,福建將樂縣出了一位叫楊時的大學者。楊時,北宋著名理學家,字中立,號龜山,出生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卒於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楊時師從程頤、程顥兄弟,並將二程哲學思想帶入福建,被後世稱為“程氏正宗”。楊時的後繼者羅從彥、李侗、朱熹等人,繼承楊時的哲學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閩學”。因此,楊時在二程理學和朱熹理學之間起了一個承前啟後的橋梁作用,是當之無愧的“閩學鼻祖”,其主要著作有《龜山集》二十八卷、《文獻通考》等。

據《宋史·楊時傳》記載,楊時小時候便聰穎過人,小小年紀寫的文章就思路清晰,見解獨到,世人稱為“神童”。十五歲,楊時開始研究經史,宋熙寧九年(1076年)中進士,次年被授予汀州(今福建長汀)司戶參軍。但是他無心官場,於是稱病沒有前往上任。

宋元豐四年(1081年),楊時又被任命為徐州司法。楊時聽說當時的河南洛陽大學者程顥、程頤兄弟在河南潁昌(今河南許昌)講學,於是前往拜師求學。在程門求學期間,楊時刻苦鑽研,成績優異,與遊酢、伊熔、謝良佐三人並稱“程門四大弟子”。楊時學成南歸之時,程顥親自送他出門,目送著楊時離去,程顥欣慰地說:“我的學說要傳到南方去了。”之後,楊時曆任徐州司法、虔州(今江西贛州)司法等職。在穎昌求學期間,楊時就很尊敬自己的老師,程顥去世的噩耗傳來,楊時還在自己家中為老師設靈哭祭。

宋元祐五年(1090年),楊時的父親楊植去世,依照封建禮製,楊時要回家為父親守孝三年。宋元佑八年(1093年),楊時守孝三年期滿,再度北上洛陽。

一個隆冬的下午,楊時和同學遊酢前往拜見程頤。來到程頤住處,楊時發現老師正伏在書桌上午休。兩人不忍打擾,便靜靜地站在門口等候。天空正紛紛揚揚地下著鵝毛大雪,寒風刺骨。就這樣,兩人在門外等了大半天。等老師醒來的時候,兩人身上早已落滿了雪花,腳下的積雪也有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兩人臉上並無半點倦意和不耐煩。

楊時不僅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理學家,還是一位富有治國安邦之才的政治家。楊時生活的時代,正值朝廷內憂外患之際。楊時極力主張“修政事,明軍法,攘夷狄,排和議”,要求嚴懲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童貫,力挺抗金名臣李綱,對內力主抗擊到底,對外反對割地求和。楊時的不畏強權和遠見卓識,為世人所稱頌。

楊時在擔任地方官吏的時候,更是兩袖清風、一心為民,深得百姓擁戴。楊時在虔州任司法時,秉公執法,剛正不阿;在湖南瀏陽任知縣時,心係災民,為民請願;在浙江蕭山任知縣時,興修水利,造福百姓……

楊時逝世後,葬於將樂縣水南烏石山上。楊時墓坐南朝北,青山環抱,綠水長流,龜山先生是要永遠望著自己遠在北方的老師和朝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