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個假設是從人的心理因素方麵考慮的
市場中進行具體買賣的是人,是由人決定最終的操作行為。人不是機器,他必然要受到人類心理學中某些理論的製約。一個人在某一場合得到某種結果,那麼,下一次碰到相同或相似的場合,這個人就認為會得到相同的結果。市場的某個市場行為留在投資人頭腦中的印象常常會影響投資人今後的投資行為。在進行技術分析時,投資人一旦遇到與過去某一時期相同或相似的情況,就會與過去的結果進行比較。過去的結果是已知的,這個已知的結果應該是現在對未來作預測的參考。任何有用的東西都是經驗的結晶,是經過許多場合檢驗而總結出來的。
當然,對這三大假設本身的合理性一直存在爭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第一個假設認為市場行為包括了一切信息,市場行為反映的信息隻體現在價格的變動之中,同原始的信息畢竟有差異,損失信息是必然的。正因為如此,在進行技術分析的同時,還應該適當進行一些基本分析和其他方麵的分析,以彌補不足。再如,第三個假設,市場行為是千變萬化的,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情況重複出現,差異總是或多或少存在的。
第二(節)技術分析與基礎分析的區別
技術分析主要研究市場行為,基礎分析則集中考察導致價格漲、落或持平的供求關係。基礎分析者為了確定某商品的內在價值,就要考慮影響價格的所有相關因素。所謂內在價值就是根據供求規律確定的某商品的實際價值,它是基礎分析派的基本概念。如果某商品內在價值小於市場價格,稱為價格偏高。就應該賣出這種商品,如果市價小於內在價值,叫做價格偏低,就應買入。兩派都試圖解決同樣的問題,即預測價格變化的方向,隻不過著眼點不同。基礎派追究市場運動的前因,而技術派則是研究其後果。技術派理所當然地認為“後果”就是所需的全部資料,而理由、原因等無關緊要,而基礎派則要刨根究底。兩種方法貌合神離,而市場價格的變化總要超前於哪怕是最新獲得的經濟情報。換言之,市場價格是經濟基礎的超前指標,也可以說是大眾常識的超前指標。經濟基礎的新發展在統計報告等資料揭示之前,早已在市場上實際發生作用,已經被市場消化吸收了。因此,當前的價格實際上是當前尚來不及為人所知的經濟基礎因素作用的結果。曆史上一些最為劇烈的牛市或熊市在開始的時候幾乎找不到表明經濟基礎已改變了的資料,等到好消息或壞消息紛紛出籠的時候,新趨勢早已形成了。關於基礎分析和技術分析的關係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基礎分析可以確定價格運動的大方向,至於如何走法就是技術分析的問題了。
第三(節)技術分析的要素
證券市場中,價格、成交量、時間和空間是進行分析的要素。這幾個因素的具體情況和相互的關係是進行正確分析的基礎。
1.價和量是市場行為最基本的表現
市場行為最基本的表現就是成交價和成交量。過去和現在的成交價、成交量涵蓋了過去和現在的市場行為。技術分析就是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成交量、成交價資料,以圖形分析和指標分析工具來解釋、預測未來的市場走勢。這裏,成交價、成交量就成為技術分析的要素。如果把時間也考慮進去,技術分析其實就可簡單地歸結為:對時間、價、量三者關係的分析,在某一間點上的價和量反映的是買賣雙方在這一時間上共同的市場行為,是雙方的暫時均勢點,隨著時間的變化,均勢會不斷發生變化,這就是價量關係的變化。一般來說,買賣雙方對價格的認同程度通過成交量的大小得到確認,認同程度大,成交量大;認同程度小,成交量小。雙方的這種市場行為反映在價、量上就往往呈現出這樣一種趨勢規律:價增量增,價跌量減。根據這一趨勢規律,當價格上升時,成交量不再增加,意味著價格得不到買方確認,價格的上升趨勢就將會改變;反之,當價格下跌時,成交量萎縮到一定程度就不再萎縮,意味著賣方不再認同價格繼續往下降了,價格下跌趨勢就將會改變。成交價、成交量的這種關係是技術分析的合理性所在,因此,價、量是技術分析的基本要素,一切技術分析方法都是以價、量關係為研究對象的,目的就是分析、預測未來價格趨勢,為投資決策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