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股票價值理論的,還有戴斯(D?A?Dace)和埃特曼(W?J?Eiteman)兩人。他倆合著了《股票市場》(Stock Market,1952)一書。在該書中,作者從曆史、法律的觀點來探討股份有限公司製度,從法律上規定股東的權利來把握股票本質。他們指出,股東有三個基本權利:(1)參加公司的經營決策權;(2)剩餘財產分配權;(3)股利請求權。但是由於現代證券流通市場的發達,中小股東越來越多,大部分的股東都沒有參與企業經營的打算,而且以分配剩餘財產目的才購買股票的也絕無僅有。從而,購買股票的目的於領取股息,而分配股息的多少又取決於企業收益,因此,作者認為,“投資人購買股票之際,實際上是買進企業現在和將來收益的請求權”。
第七(節)證券市場分析論
進入20世紀,證券分析家開始注重構建證券市場分析的理論體係。首先是柯丁雷(W?G?Cordinly)在《證券交易入門》(Guide To The Stock Exchang,1907)一書中,提出“股票價格由供需規律來決定”的觀點。為了深入探討“供需規律和供求關係的變動”,必須重視社會大眾的意見。但他的理論基礎仍不夠牢固,缺乏精確性。哥羅丁斯基(J?Grodinsky)在《投資學》(Investment。1953)一書中,從另一個角度對證券市場進行了分析。他更測重於對股價與其他經濟現象關係的分析,從這些關係的變化來預測股價的波動。此種方法就是現在通稱的“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孟德爾(Mindell,J)在《股票市場》(The Stock Market,1948)一書中,則認為股價的變動不僅僅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事實上。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不但多,而且複雜,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及影響方向頗為困難。所以孟德爾列述以下各主要影響因素:(1)利率;(2)企業收益;(3)景氣活動;(4)股票市場動態;(5)貨幣政策情況:(6)價格總水平的變動情況;(7)大眾投資者的市場心理;(8)政治的影響;(9)天災人禍的發生;(10)經濟情況狀態;(11)人口變動等等。
證券市場分析論的代表性著作有多納(O? Donner)的《證券市場與景氣波動原理》(Die Kursbilduing an Aktienmarket,1934)和雷福勒(G?L?Leffler)的《證券市場》(The Stock Market,1951)。
多納認為,股票價格是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也就是由具體的買賣價格來決定,有效買賣則又看企業收益以及投資人的可用資金而定,股價形成的因素也是以它們為基礎,前者即為股價形成的“收益”因素,後者則是“信用”的基本因素,其他的則是間接影響股價的次要因素,以及使股票價格暫時波動的市場內部投機因素。
多納認為股息的基礎就是企業的收益,在這一點上,多納更加重視企業的收益,認為“企業收益的變動,才是形成股價波動的真正原因。”雖然實際的股價波動趨勢與企業的收益趨勢有所差異,但就長期而論,股價波動依存於企業收益和利率。從而,“收益”的基本因素就是證券分析論中形成股票價值的因素了。
至於雷福勒,則從傳統的股價理論再擴而廣之,他的推論為“股價波動是以預期企業為根本因素”,加上了“預期”因素;證券投資機構或一般投資者主要是以預期企業收益為基礎來決定買賣股票。結果,股價波動趨勢即包含企業收益今後的變動。他又推論,股價波動趨勢,有個隱含假定,即“投資者或證券投資機構買進股票有兩個目的,其一為股價本身的上漲,其二為利率本身。”他又認為“價格上升或利率兩者都取決於企業的收益增減。”他的理論進一步提出了重視企業的保留盈餘,如果企業把大部分收益再投資,則更增加企業將來的成長性,並增加企業未來的股息。
雷氏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30種道·瓊斯工業股價平均數為基準作實證研究,結果證明實際上股價並不必然與企業收益有密切關係,於是提出變動是以市場心理動向為基礎,而不再一味地強調傳統理論主張的“基本因素才是市場心理因素的變化原因”。
第八(節)亞當理論
亞當理論的精義是:沒有任何分析工具可以絕對準確地推測市勢的走向,每一套分析工具都有其缺陷,市勢根本不可以推測。如果市勢可以預測的話,憑籍RSI,PAR,MOM等輔助指標,理論上就可以發達。但是不少人運用這些指標卻得不到預期結果,仍然賠得很慘。因此,依賴一些並非完美的工具推測去向不定、難以捉摸的市勢,將會是徒勞無功的。所以亞當理論的精義就是教導投資人士要放棄所有主觀的分析工具。在股票市場生存就是要適應市勢,順勢而行就是亞當理論的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