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未跌期:此時股價跌幅已深,高位套牢要賣的已經賣光了,未賣的也因賠得太多,而寧願抱股等待。該階段的成交量很少,股價的跌幅已經縮小。股市投資大眾手上大多已無股票,真真有眼光的投資人往往利用此期大量買進。
大波段的周期循環為上述九大階段,隻要我們能夠適時把握行情的性質,明確區分屬於哪一時期,再確立做多、做空和長線、短線等操作原則,獲利機會便可增加許多。
第五(節)信心理論
信心股價理論,是基於市場心態的觀點去分析股價。當一些突發性因素導致股價應漲不漲,反而下跌,或應跌不跌,反而上升,此種現象,使傳統的股價理論變得矛盾。因此信心股價理論強調股票市場由心理或信心因素影響股價。
根據信心理論,促成市場股價變動的因素,是市場對於未來的股票價格、公司盈利與股票投放比率等條件,所產生信心的強弱。
投資者若對股市基本情況樂觀,信心增強,就會買入股票,推動股價上漲,倘若過於樂觀,就可能漠視股價超越了合理正常價格水平而盲目大量買入,使股票價格上漲至不合情理的價位水平。
相反,投資人士若對股票市場基本情況表示悲觀,信心低落,就會拋出手中股票,股價因此而下跌;倘若投資人士心理過度悲觀,以致不顧正常股票價格、公司盈餘而大量拋售股票,則可導致股票價格被拋低至不合理水平。
就因為投資人信心的強弱,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情況,有時甚至與上市公司營運狀況以及獲利能力等基本因素完全脫(節),使股價狂升暴跌原因就在這裏。
信心股價理論以市場心理為基礎,來解釋市場股價的變動,並完全依靠公司財務上的資料,故此理論可以彌補傳統股價理論的缺點,對股市的反常現象,提出合理的解釋。譬如經濟狀況良好,股價卻疲弱,或者經濟情況欠佳而股價反而上升的原因,如果這個理論是對的話,投資的策略就是研究市場心態,是悲觀還是樂觀,而順應市勢去做,必可獲利。
但信心股價理論亦有其缺點。因於股票市場的大眾信心很難衡量,常使分析股票市場動態的人士感到困惑,因此仍有不少投資人士信任傳統股價理論。
比較上述的兩種股價理論,傳統股價理論過於重視公司的運作情況和經營獲利能力,忽視影響股價的外在因素,自然有所缺失。信心股價理論則又過於偏重影響股價的各種短期外來因素,而忽略公司本質的優劣。
第六(節)股票價值理論
最初提出股票的價格與價值分離的是美國的帕拉特(S?S?Pratt),他在1903年出版的《華爾街的動態》(The mork of wall street,1903)一書中提出,股票價值的經濟本質在於股息請示權。其影響因素有:股息企業收益、經營者素質以及企業收益能力,其中以前者最為重要,其他的重要因素均屬影響股息的間接因素。帕拉特認為,從理論上講,股票價格與真實價值是一致的,但實際上兩者差異頗大。他認為兩者差異的現象並不限於股票,其他財產也有這種情形,隻是股票比較特殊而已。因為就價格的形成而言,是由供需因素來決定的,不見得就會與真實價值完全一致。而且,除了形成股票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之外,仍有許多其他的影響因素,諸如好壞消息、證券市場結構、股市人氣、投資氣氛等,以及絕大多數對上市公司的缺乏深入了解的投資人的各種判斷。
其後,哈布納(S?S?Hebner)在《證券市場》(The Stock Market,1934)一書中將帕氏的論點加以補充,哈布納以股票價值和價格的關係作為投資的指針,而且利用財務分析來把握股票價值,並強調股票價格和市場因素與金融的關係,他認為“股票價格傾向與其本質的價值一致”,就長期的股價變化因素而言,與其本質的價值有關的即為長期預期收益與資本還原率。他認為,“就長期來看,股票價格的變化,主要是依存於財產價值的變化。”此外,哈布納還致力於證券分析與證券市場分析的結合。
賀斯烏在《股票交易》(The Stack Exchange)一書中,則站在證券市場分析的立場,除了區別股票的價值與價格之外,再進一步確認股票的本質價值在於股息,強調股票價格與一般商品價格的根本區別在於股票價值與市場操作有所歧異。
與帕拉特同時代的莫迪(J?Moody)在《華爾街投資的藝術》( The Art Of Wall Street Investing,1906)一書中提出,普通股的權利重點不僅僅是領取股利權利而已,還要看“發行公司負擔的支出,諸如:公司債息、董事、監事酬勞、利息支出之後的可分配於股息之純收益之多少的大小來看。因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收益情況變動幅度大,有時候扣除其他費用之後,企業收益變成虧損的情形也頗為常見。因此,對於普通股的議決權(參加經營權)與公司資產價值的的評價,需要加上“投機性”因素。
莫迪更強調上市公司產業的性質使對股票價格的影響,當時的兩大產業——鐵路與工業股票之中,前者富有安定性、發展性,後者具有較大的投機性。即使兩者收益一致,價格也會有所差別。因此,莫迪更進一步強調了資本還原率和風險因素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