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F=TP×成交金額
(2)分辨PMF及NMF值
(3)如果當日MF>昨日MF,則將當日的MF值視為當日PMF值。而當日NMF值=0。
(4)如果當日MF<昨日MF,則將當日的MF值視為當日NMF值。而當日PMF值=0。
(5)MFI=100—(100÷(1+MR))
參數一般設定為14天,可以自行修改。
2.運用原則
(1)MFI>80時,代表資金短期過熱信號。但是,必須等待MFI指標再度向下跌破80時,才能確認資金轉向。
(2)MFI<20時,代表資金短期冷卻信號。但是,必須等待MFI指標再度向上突破20時,才能確認資金轉向。
(3)MFI在80左右的水平,出現一頂比一頂低,和股價“背離”的現象時,可視為中期反轉下跌的信號。
(4)MFI在20左右的水平,出現一底比一底高,和股價“背離”的現象時,可視為中期反轉上漲的信號。
(5)MFI指標連續兩次向下交叉其平均線時,視為賣出信號(平均線一般設定為6天)。
(6)MFI指標連續二次向上交叉其平均線時,視為買進信號(平均線一般設定為6天)。
資金流量指標的超買超賣作用,和W%R、RSI……等指標相類似。但是,超買超賣和反轉的定義必須澄清。一般而言,超買超賣的現象,被視為短期的信號。超買之後的下跌,隻能將其視為暫時的回檔,超賣之後的上漲,視其為暫時的反彈。如果以超買超賣信號,來確認波段行情的結束,是一種粗糙的評估,失誤率相當高。經過長期測試的結果,利用“背離”信號確認股價的反轉,可靠度較高。而 MFI指標的“背離”信號,比RSI指標的“背離”訊號,更能忠實地反應股價的反轉現象。一次完整的波段行情,至少都會維持一定的時間,反轉點出現的次數並不會太多。如果指標出現反轉信號的次數太頻繁,發生假信號的可能性必然增加。基於如此,指標參數的周期,最好不要設得太短,以免產生指標陷阱過多的困擾。將MFI指標的參數設定為14天時,其背離信號產生的時機,大致上都能和股價的頂點吻合。因此,讀者實際使用本指標時,在參數設定方麵,應盡量維持14天的原則。
理論上,價漲量增及價跌量縮是一種慣性作用。股價進行波段漲升時,成交量必須伴隨上升。MFI指標爬升至80以上時,代表短期內資金有消耗過量的疑慮,但是,這隻是一種警告而已,未來必須視MFI指標是否持續下降,才能確認資金已經退潮。當然,一個資金已經退潮的行情,不僅不利於股價的推升,更容易造成股價回檔。相反的,當MFI指標下降至20以下的水平時,代表短期內資金已達冷卻的效果。但是,雖然股價經常在資金冷卻至一定極限後開始彈升。不過,也有可能因為市場情緒過度沮喪的原故,造成股價變成一灘死水,形成在底部區盤整的局麵。當MFI指標到達資金超買的狀況時,不一定需要立刻做出反應,等待資金再稍微退潮一點,確認能量已經消失時,再執行賣出的動作不遲。
底部區的資金狀況與頭部區不同,想煮開一壺冷水還容易,想煮開一壺冰水可沒那麼簡單。股價的漲升雖然必須伴隨成交量。但是,底部區成交量的擴增,卻不一定能立刻促使股價上漲。成交量就好比熱能與燃料一般,對一個已經冷卻的行情,必須一次又一次加溫,才能刺激他的活絡。例如,你要開始運動前,當然會先暖暖身,這是自然現象,因此,MFI指標在底部區的信號表現會比較遲緩。投資者應該等待MFI指標,完成一波又一波的加熱波動後,再確認買進的動作。所謂一波又一波的加熱,就是一底比一底高的“背離”走勢。注意,MFI指標確認反轉的信號,主要運用在頭部區,底部區的反轉確認可靠性較低。
例圖:
動量線(MOM)
MOmentum動量線,簡稱MOM或MTM。“動量”這一名詞,市場上的解釋相當廣泛。以Momentum命名的指標,種類更是繁多。綜合而言,動量可以視為一段期間內,股價漲跌變動的比率。這裏所介紹的動量線,是由 Perry Kaufman在《 Trading Systems and Methods》一書所發表的簡易動量模式。許多投資者經常將Momentum視為超買超賣指標,而忽略其在“速度”方麵的表現。事實上,將Momentum解釋成“速度線”,更符合其實際的作用。理論上,一波健全的股價趨勢,其上漲或下跌的過程,應該維持一定的行進速度。如果行進的速度逐漸減緩,股價很容易轉變成整理的格局,甚至於反轉。因此,觀察股價的速度感,對於股價多空力道的判定,有很大的幫助。
1.計算公式
(1)12天MOM:(當日收盤價—12天前收盤價)
(2)25天MOM:(當日收盤價—25天前收盤價)
(3)圖表上除了顯示動量線之外,經常另外配置一條動量線的10天平均線。
2.運用原則
12天M0M以O軸為中心線,O軸的上、下方,分成六等份的超買超賣區,分別為+1、+2、+3和—1、—2、—3。例如:甲股的12天MOM上升至68時,我們將它定義為+1。那麼,136就是+2,204就是+3。相反的,—68定義為—1,—136為—2,—20,4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