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菜:蒸醃泥鰍
這道菜恐怕沒有人吃過,讓時光倒回到幾個星期前某個晚上。
“善善,跟不跟爸爸去逮泥鰍?”善善媽去了娘家學早點手藝,這段時間一直是父子倆生活在一起,這晚天氣比較涼快,月亮也是格外的圓,躺在樓頂平台上的爸爸總想晚上帶著善善去做點什麼有意思的事,這不就想到了可以逮點泥鰍黃鱔做菜吃。
“跟。”善善糊裏糊塗的回答。
“那趕緊起來穿衣服。”
“幹嘛?”說了一個跟字就要起來穿衣服,善善不懂。
“逮泥鰍去啊。”
“現在啊?”
“趕緊起來,過會泥鰍黃鱔都回家睡覺了,就逮不到了。”
不知什麼緣故,也超出了善善爸的預想,那幾晚逮了超多的泥鰍黃鱔回來,怎麼吃都吃不完,隻好醃著曬幹,也就有了這道絕世美味“蒸醃泥鰍”。
第二個菜:青椒爆炒河蝦
第三個菜:紅燒韭菜瓠子
第四個菜:蒸雞蛋
第五個菜:絲瓜湯
老規矩,爸爸飯前拔根煙,於善則總是搶著把最上麵一層帶有香蔥的蒸雞蛋吃完後再吃飯吃菜,生怕讓爸媽吃了一口他最喜歡吃的。
“善善,多吃點蝦。”爸爸用勺子舀了一大勺放進於善的碗裏。
“爸爸,這是哪裏搞的啊?”於善睜大了眼珠子問。
“這是爸爸剛剛在荷塘裏撈的河蝦,直接連殼吃。”爸爸每次都會被問問題的善善給萌到,那麼的天真燦爛。
“今天這個河蝦好,剛一放鍋裏就變得紅通通的。”更喜歡醃泥鰍的媽媽邊吃邊說。
“要是有點酒那就讚都不認得讚了。”因為身體原因早已戒酒的爸爸扔掉煙頭,就著幾個醃泥鰍扒拉了一大口飯。
“老於,城裏的門麵房租好了嗎?”媽媽問道。
“和房東談好了,明天去把合同簽了,就差不多了。”爸爸總是把一件很重要的決定平靜的說出來,讓家人不操心。
“那什麼時候走呢?”
“盡量搞快點,下個星期找輛“小飛虎”搬家去城裏。善善,去幫爸爸盛碗飯來。”善善爸在家總是吃飯最快的那個,吃兩口菜能搞定大半碗飯。
善善放下碗筷屁顛屁顛的跑去廚房。
進城?為什麼?做什麼?
老於很清楚自己的選擇,因為小時候家裏窮讀書讀到三年級就輟學了,那個年代流行不讀書就去拜師學藝,所以老於在老老於的安排下跟了一位瓦匠師傅學手藝。
瓦匠這一行一般人要學三年才能入門,老於三個月就學出山開始獨當一麵,也許是天賦,也許是努力。
隨後十幾歲的老於開始去外麵的世界闖,沒過幾年就拉起了一個建築隊,開始接小的工程項目,像鐵路橋涵、水渠、馬路等,意氣風發。
後來接了一個相當大的基建項目,如期完工卻賠了不少錢,究其原因是老於身邊沒有一個會做事的讀書人幫他對接政府、算賬、處理各種事務,全部由老於一人去做,小的項目還可以搞定,一旦遇到大項目,隻能是賠了錢又累壞了身體。
沒辦法,老於選擇了回老家結婚、養身體,把手裏積攢的幾萬塊全部用來蓋了三層漂亮的樓房。雖然在同鄉眼裏是很有名的師傅,很遠村子的人都會慕名來請老於的建築隊去蓋房子,可是身體、性格、家庭、實力、團隊都無法提供讓他再次去外麵世界闖闖。
讀書是有用處的,經曆了十幾年坎坎坷坷後老於發自內心覺得。
上半年難得清閑的老於一直都陪在善善身邊,最後善善破天荒的在期中考試考了班級並列第十名,這讓老於覺得兒子好好培養會是一塊讀書的料。
也許城市有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環境,也許在農村善善會有一大群小夥伴,每天上下學都會成群結隊的瘋玩,從而影響學習。這讓老於決定離開農村安穩的生活,帶上善善去縣城讀書,讓他接受好的教育,將來做一個讀書人,做一個有出息的人,不像爸爸這樣“沒有知識,隻會風雨不定,前半輩子拿命換錢,後半輩子拿錢買命。”
“媽媽,媽媽,奶奶來了。”盛好飯的善善看見奶奶進了院子立馬跑上前扶著奶奶爬大廳前的台階。
奶奶看見孫子衝向自己的那刻心情更加失落,但還是笑著摸摸善善的頭說:“慢點。”
“媽媽,吃飯了嗎?我讓善善給您盛碗飯。”善善爸媽都站了起來,讓奶奶坐上座。
“我吃過了,老二啊,真要搬家去城裏啊。”長大的兒留不住,現在最後一個兒子也要去城裏,失落又不能表現出來的奶奶想再確定的問問。
奶奶一共有四個兒子、四個女兒:分別是於福生、於福陽、於福平、於福才、於福芳、於福紅、於福蓮、於福梅。
老大於福生,1989年娶了靠近縣城東邊的一個叫孫靜姝的姑娘,就一直住在那邊,每年年底回來一次。
老二於福陽就是善善爸,早年一個人在外麵打工,這幾年因為身體的原因一家三口一直待在家裏,也是陪伴爺爺奶奶在老家時間最長的一個家庭。
老三於福平和老四於福才在1999年先後帶著老婆兒子去了d市賣豬肉,連續三年都沒有回家陪爺爺奶奶過年。
大女兒於福芳1985年就嫁到了隔壁村,在那個村子務農,少有機會回來看看爺爺奶奶,但逢年過節還是會回來看望爺爺奶奶。
二女兒於福紅嫁到了隔壁鎮,一家三口1997年去了d市賣家禽,每隔兩年回一次家。
三女兒於福蓮嫁到了隔壁縣的農村,逢大節或前或後會回家來看看。
小女兒於福梅天生俊俏又勤快,在縣裏麵學裁縫,還沒成家。
爺爺奶奶是中國最後從小到老都是農民的一代,一輩子都和農田打交道的一代,卻在年邁的時候不知道這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世界發生了什麼,讓子女陸陸續續離開農村去城市掙錢養家。
城市有那麼好嗎?老一輩的人不知道。
上個星期善善爸和爺爺奶奶說準備搬家去城裏,今天奶奶就專門為此事來了,臨走前爺爺特別交代:“多問問,把事情搞清楚”。
爺爺就是這樣一個從不主動露麵的人,不去可能讓自己情緒發生變化的場合,也許因為是村書記,人前必須要保持那種氣場,人後卻在乎的要死。
“嗯,帶善善去城裏讀書。”老於答道。
奶奶慢慢的反應著,慢慢的思索,帶有絲絲提不上勁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