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一直被賈府一幹人等當作“笑料”的劉姥姥對於理財卻很有自己的一番套路。劉姥姥二進榮國府,利用自己的裝傻賣癡逗樂了賈母,也討來了一百零八兩銀子。對於這筆“巨款”,劉姥姥並沒有選擇坐吃山空。而是先利用一部分銀兩購置了些固定資產——到鄉村購置了幾畝薄田,然後再利用另外一部分銀兩到城裏做起了小本生意。這與現代人有了錢,買房買地增值,或是投資做生意,“讓錢生錢”的積極理財理念不謀而合。所以說,劉姥姥不愧為先知先覺的理財高人!
這位理財高人最後還立了豐功偉績。《紅樓夢》最後,賈府樹倒猢猻散,鳳姐的女兒巧姐被狠舅賣了,深知“人比錢重要”的劉姥姥毅然變賣做小本生意攢下的家資,贖下巧姐,回到幾畝薄田的鄉村,安安靜靜地過日子。可謂領悟到了理財的終極目的。
如今,中國物價一天一個樣。而隨著寶貝的降生,家庭支出更是如芝麻開花節節高。而工資卻像老黃牛,總是原地踏步,趕半天才偶爾邁出一小步。物價的飛漲,令銀行的存款日漸貶值。
這可急煞了家裏的新媽媽。可謂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我們“跑不過劉翔,總得跑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呀!
Lily35歲,有一個3歲的寶寶,家庭每月收入過萬元。但她家目前的現狀是,有車,無房,銀行存款不到5萬元。其實,她結婚已有8年,家庭收入從8年前每月6000元左右到2008年起每月10000元左右。粗略算來,除去平均每年5萬元左右的開銷,也應該有30多萬元的存款了,但實際情況與之出入甚遠。
原因在於Lily的觀念不對,她重存錢而輕理財,常以“沒有數字概念”、“天生不擅理財”等借口逃避與每個人生活休戚相關的理財問題。自認與“理財問題”絕緣,以“自暴自棄”、“隨性”而為。
她有著李白般“千金散盡還複來,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情懷,號稱“逛街達人”,喜歡追趕潮流,花錢大手大腳,毫無規劃,家裏堆滿了身價不菲卻用處了了的東西。手機有5部,其中2部蘋果手機更是花高價購得。電腦是時時更新,今天給電腦加內存、硬盤,明天又加打印機。而衣櫃裏更是堆得滿滿當當,一家三口的衣服,少說也有一半以上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
每月僅剩的一點存款則一成不變地存入銀行,從未涉及房子等固定資產的購置,亦未涉足資本市場。他們8年前掙來的錢放在銀行裏賺有限的利息,被日益高漲的CPI給遠遠地甩在了後頭!
寶寶出生後,租房的不穩定使得Lily和老公終於感覺到買房的重要性。但房價與8年前相比已是翻了好幾個跟鬥,銀行有限的那點存款與房價相比,實在是蚍蜉撼樹,難起漣漪!而且寶寶出生後開銷的增大,使得習慣花錢大手大腳的Lily和老公每個月不負增長已經算不錯了。
教育基金早打算,不妨“多條腿”走路
【標簽】 理財 理性 教育金 趁早 “多條腿”
一天,小姨和小姨夫突然登門,支支吾吾間,想向我家暫時借點錢。公務員出身的小姨和小姨夫,謹慎保守,生活穩定,衣食無憂,怎麼會突然缺錢呢?
原來是正在貴族學校讀高三的表妹想出國,需要二三十萬元,但是家裏錢不夠。作為公務員的小姨和小姨夫收入穩定,性格保守,他們在表妹的教育費用問題上,相比於我而言,可謂是深謀遠慮得多。
小姨不無感慨地說,從2000年,表妹8歲剛上小學時,他們就開始每月從工資裏擠出500塊錢定存到銀行作為表妹的教育金。時至今日,表妹18歲,他們已堅持存了11年,按平均3%的年利率粗略計算,現銀行賬戶上的金額為:500×12×11×(1+11×3%)=87780元。
在2003年,表妹上四年級時,小姨還為表妹辦理了3年期2萬元最高額的教育儲蓄,每個月零存整取550多元,享受定期存款的利率,還不用繳納利息稅。該款項一直未支取,前兩天從銀行一並領取出來總共20978元。
10年前,一向辦事滴水不漏的小姨夫原本預計,用這兩項存款加起來的10多萬元供表妹上學應該是綽綽有餘了。但沒想到,通貨膨脹再加上教育費用、出國留學費用的迅猛增長,這10多萬元已經遠遠滿足不了表妹留學的費用。這幾年為了供表妹上貴族學校,已經花費小姨和小姨夫10幾萬元,而這亦是他們全部的積蓄。為此,愁白了頭發的小姨和小姨夫無奈,隻能東拚西湊、東挪西借,為了鋪就表妹星光燦爛的留學路而繼續艱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