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相視無語,心中感慨萬千。在中國,我相信,像我小姨和小姨夫這樣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計成本,節衣縮食的父母有很多。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了孩子,不惜犧牲自我的生活,不惜全家上下勒緊褲腰帶生活。
其實,理財更要理性。
從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專業畢業的堂叔已在證券行業混跡了10多年,現是一家知名證券公司的投資經理。他告訴我們,雖然每個孩子都需要家長為其準備一份教育金,但不同階段的孩子對於教育金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且資金需求的緊迫程度也是不同的。比如,小學和初中兩個階段都屬於國家九年製義務教育範圍,家長不需要支付學費,隻要準備少許的雜費即可。因此這9年時間內,如果家長不把孩子送去區域外的名校上學,也不讓孩子學習太多的藝術技能,一般而言,不需要太多的教育金。這9年的教育費用,也許並不需要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規劃,從上幼兒園開始規劃都來得及。
堂叔家的孩子現在已經初三了,孩子鬧著高中畢業後要到德國去留學。堂叔兩口子打聽了下,由於德國的課程比較難,學習期會比較長,而且德國的消費也很高,即使按照目前的行情來算,總的留學費用將近要80萬元。雖然堂叔收入較高,但平常消費也高,而且家庭負擔也重,手上雖有存款,但都各有用途,或是家庭應急備用金,或是兩口子日後的養老專項基金,堂叔不想動用這些錢。這樣一來,一方麵,手上的閑錢用來供留學所用的也就沒多少了;另一方麵,留學資金的準備時間也隻有三四年時間,情況是相當緊迫!
但堂叔畢竟是證券投資行業出身,他深諳資金投資的重要性。他為兒子的留學資金製訂了一個中短期投資計劃。不僅每個月拿出1萬元到銀行進行零存整取,而且每個月拿出5000元進行基金定投,還拿出10萬元用來在股票上潛伏。堂叔胸有成竹地說,“像我如此綜合盤算,3年後,我兒子的留學大計即可成也”!
相比之下,小姨和小姨夫對於表妹的教育金籌備算是比較早的,但是他們理財的手段太單一了。單純地依靠傳統的銀行存款,使得10年前的存款日漸貶值,遠遠跟不上CPI和教育費增長的腳步。
小姨雖早有打算,但“少了條腿”走路!
教育金的積累目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家長有撫養未成年孩子並給其提供受教育機會的義務,但沒有任何法律和道德規範說,家長必須讓孩子讀貴族學校。
比如,幼兒園階段的學費和雜費,不同的幼兒園差別也比較大。有些幼兒園每個月隻需要五六百元,有些幼兒園每個月則要兩三千元。如果幼兒園選最精貴的,高中階段又需要高額“讚助費”,還希望大學裏生活得也像個闊少爺、富小姐,還要送去留學,那麼教育金缺口就顯而易見了,可能需要30萬元、50萬元、100萬元甚至更高。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孩子的教育金也必須趁早,不能拖延。
但如果家長覺得學校好壞並非孩子能否成材的最重要原因,則可以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條件,特別是孩子的性格脾氣和追求,選擇合適的學校,而非最貴的。那麼教育金積累的緊迫程度也就可以降低些了。
所以說,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家庭,或者是家庭經濟狀況不一樣的家庭,對於教育金籌劃的緊迫程度也有所不同,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調整。
小姨為了讓表妹走在教育的時尚前端,一味地追求高教育,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濟情況來調整,將自己套進了教育經濟的枷鎖裏。
其實,已經邁步“準退休族群”的父母,千萬別患上“教育金綜合征”,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多一點信心,多一點空間,多一條腿走路,腳踏實地,也許能換來孩子更積極向上的追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