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控製了風險才能夠讓盈利擴大,因此風險控製是第一位的。當然隨著市場的發展,風險控製也不再是單純賣出股票一種了,還可以有很多的操作,比如說利用股指期貨進行對衝操作,利用ETF股票籃兌換成ETF基金,再進行贖回通過T+0規避當日操作風險,也可通過ETF進行融資融券操作來規避風險,這是新盈利方式給我們帶來的新啟示。所以還是本章開始時提到的,正確地理解“賣出”,你就能夠有更多的操作空間,從而得到更多的盈利。
而止盈和止損是股民在做買入計劃時就要做的賣出機製之一,無論是筆者采用的“主體思維選股法”中提到的趨勢止盈,還是固定幅度(5%、8%、10%等)止盈和止損,以及均線(5日、10日、20日均線等)止盈和止損法,甚至是其他林林總總的方法,總之要有一套固定的客觀機製,一旦股價沒有按照你的預期進行,或者有突發的事件出現,及時地止盈和止損就能夠保護本金和利潤,讓你總是處於安全和主動的狀態。
股民不要怕承認錯誤,這沒有什麼,“股神”一樣會犯錯,重要的認錯總比堅持錯誤導致更大的錯誤來得劃算。要知道一次深套消耗的不僅是幾次小盈利和一次大盈利,更是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機會成本,以及無盡的煩惱,是必須要避免的。很多時候股民之所以處於尷尬而被動的境地,就是執行力不夠,而止盈和止損機製就是用客觀的製度去避免意識控製賣出造成的不確定因素和失控風險,是長治久安之計。
法則四:有原則性地操盤。資金運作往往有固定的模式,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隻個股無論平穩上漲,還是階段性箱體拉升,平台運作等等,保持一種固定模式對資金運作來說是合理,如果一隻個股平穩拉升的過程中,無論漲了多久,指標多高,都是正常的,但資金突然改變個股運作方式,快速急拉的時候,此時要小心了,後麵將有較大的振蕩或調整,要考慮鎖定利潤,或者提高止盈條件。
小心!股民們經常犯的六大錯誤
【標簽】 股民 錯誤 過分看重 期望 輕信
股民們(甚至包括一些基金經理們)容易犯這樣六個錯誤:
第一,過分看重一次性的利好或者利空。比如,某股票大漲30%,原因是該公司突然發現它手持的另外一家公司的股票突然大大升值。僅這一項資產的價值就已經高於該公司的總市值。也就是說,其他業務都是免費送給投資者的。“這股票真正便宜”,於是,大家蜂擁而入。可是,大家沒想到,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還是馬馬虎虎,沒有多大前途。況且,大家忘記了問如下三個問題:該公司會不會(和能不能)把手持的股票全部馬上賣掉?即使賣掉了,會不會全部分紅?如果不分紅,那些錢會不會被其他平淡的業務浪費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如,某公司贏得了一項大合同,股價便大漲,而大家忘記了問這個合同的真正好處以及長期可持續性。一次性的稅務優惠,成本下降(比如裁員),或者產品價格大漲,也經常被股民當成永續性的好處。一次成功的並購(可能純粹是靠運氣)也會被投資者誇大。看市盈率時,投資者也過多地關注眼前的比率,而忘記了過去的比率和未來可能的比率。“市政府高度重視某公司”經常被股民當成是利好消息。可是,大家容易忘記一句大實話,真正有生命力的企業或者行業並不怕打壓,隻有壞公司和壞行業才需要扶持。而且,扶持是不具有持續性和放大功能的,比如,今年政府補貼1億元,明年補2億元,後年一定會補3億元嗎?
第二,過於看重名人效應。因為某某名人買了某隻股票,我們就跟著他買。但是,這位名人也許並沒有作過研究,也許這項投資是個錯誤(連巴菲特也時有錯誤)。有些時候,這項投資也許是明智的,但是由於各種原因,3個月後這隻股票跌了30%,我們就把它賣了。而那位名人堅持持有了2年,賺了1倍。在有些IPO(首次公開募股)的認購中,有些名人會礙於麵子(或者一時頭腦發熱)認購新股,個體投資者便爭先恐後隨之。
第三,容易忘記企業的業務控製能力。在香港上市的不少公司的董事長或者總裁經常在香港居住或者與投資者見麵。這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他們跟國內的業務會不會脫節?跟拉丁美洲、俄羅斯或者蒙古的業務會不會脫節?如果一家企業的業務遍布全國幾個城市甚至幾十個城市,那麼公司高層住在香港、北京或者西安都是一樣的。問題出在有的公司的高管太關注股價,而慢慢忘記了業務,導致業務開始下滑。長期授權(假手於人)的結果就是下屬自建獨立王國。2009年,某公司的香港總部決定和另外一家公司合並。協議剛公告出來,下麵幾家附屬公司的高層就開始“造反”,連公章也不肯交出來,不配合對方公司的盡職調查,甚至連財務報告也拒絕做。還有,有些公司本來就是後門上市,公司就有了兩張皮,雖然他們內部有溝通,但畢竟時間長了,兩邊各說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