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交量忽大忽小。莊家無論是建倉還是出貨都需要有成交量配合,有的莊家會采取底部放量拉高建倉的方式,而莊股派發時則會造成放量突破的假象,借以吸引跟風盤介入,從而達到出貨目的。另外,莊家也經常采用對敲的方式轉移籌碼或吸引投資者注意。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導致成交量的急劇放大,而這些行為顯然已經違反了市場的有關規律。同時由於莊股的籌碼主要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其日常成交量會呈現極度萎縮的狀況,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股票的流動性。
(3)交易行為表現異常。莊股走勢經常出現的幾種情況是,股價莫名其妙地低開或高開,尾盤拉高收盤價或偶爾出現較大的買單或拋單,人為做盤跡象非常明顯。還有盤中走勢時而出現強勁的單邊上揚,突然又大幅下跌,起伏劇烈,這種現象在行情末期尤其明顯,說明莊家控盤程度已經非常高。
(4)經營業績大起大落。大多數莊股的市場表現同公司的基本麵有密切關係,在股價拉高過程中,公司業績會有明顯提高,似乎股價的上漲是公司業績增長的反映,有較強的迷惑性,如對應銀廣夏股價連續翻番的是業績的翻番,而這種由非正常因素引起的公司業績異常提高或異常惡化都是不正常的現象,對股東的利益都會造成損害。同時很多莊股在股價下跌到一定階段後,業績隨即出現大滑坡,這種上市公司的利潤數據就很值得懷疑。
(5)股東人數變化大。根據上市公司的年報或中報中披露的股東數量,可以看出莊股的股價完成一個從低到高、再從高到低的過程,實際也是股東人數從多到少、再從少到多的過程。莊股在股東名單上通常表現為有多個機構或個人股東,持有數量相近的社會公眾股。因為莊家要想達到控盤目的的同時又避免出現一個機構或個人持有的流通股超過總股本5%的情況,就必須利用多個非關聯賬戶同時買進,這種做法也給市場的有效監管增添了難度。
(6)逆市而動。一般股票走勢都是隨大盤同向波動,但莊股往往在這方麵表現得與眾不同。在建倉階段,逆市拉抬便於快速拿到籌碼;在震倉階段,利用先期搜集到的籌碼,不理會大盤走勢,對倒打壓股價,造成技術上破位,引起市場恐慌,進一步增加持籌集中度;在拉升階段,由於在外浮籌稀少,逆市上漲不費吹灰之力,其間利用對敲等違規虛抬股價手法,股價操縱易如反掌,而且逆市異軍突起,反而容易引起市場關注,培植跟風操作群體,為將來順利出貨打下伏筆;到了出貨階段,趁大勢企穩回暖之機,抓住大眾不再謹慎的心理,借勢大幅震蕩出貨,待貨出到一定程度,就上演高台跳水反複打壓清倉的伎倆,直至股價從哪裏來再回到哪裏去。
(7)股價對消息反應異乎尋常。在公正、公開、公平信息披露製度下,市場股價會有效反映消息麵的情況,利好消息有利於股價上漲,反之亦然。然而,莊股則不然,莊家往往與上市公司聯手,上市公司事前有什麼樣的消息,莊家都了然於胸。甚至私下蓄意製造所謂的利空、利好消息,借此達到莊家不可告人的目的。例如,莊家為了能夠盡快完成建倉,人為散布不利消息,進而運用含糊其辭的公告最終動搖投資者的持股信心。又如,待到股價漲幅驚人後,以前一直不予承認的利好傳聞卻最終兌現,但股價卻是見利好就出現滯漲,最終落得個暴跌。
(8)追逐流行概念。市場上曾經一度形成一種概念炒作熱,有人認為概念的營造要比上市公司的業績改觀來得容易,而且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當然,其中不乏確有受益的公司,但這些概念往往被莊家借機“拿來”,渾水摸魚。
(9)偏好小盤股。翻開曆史上莊股,十有八九是小盤股。究其原因,恐怕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小盤股流通市值小,對資金要求不高,坐莊時間相對較短,風險可控程度高;二是小盤股對大盤指數影響小,不易引起監管層的注意;三是大公司相對規範,小公司易配合支持;四是小公司才有機會發生突飛猛進的改觀。即使虛假包裝起來,通過關聯交易等不法手段,略施小計,就能暗渡陳倉。
2.用換手率計算莊家成本
要跟莊,就必須摸清莊家的“底細”,最重要的莫過於摸清莊家的控盤程度,即持倉量以及莊家的成本,這些可以通過K線圖以及成交量來作分析和研判,用換手率來計算是一種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