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失敗與巴菲特最無緣巴菲特成功的核心秘密(1 / 3)

2008年,投資人經曆了市場跌蕩的洗禮,兩年以來建立的一些理念亦開始動搖。在活躍的、以價值投資為旗幟的一些博客中,有人寫道:“這兩天電話打爆了。最能沉得住氣的朋友、聲稱死心塌地忠實巴菲特的,現在也要心驚膽戰地問是不是應當賣出一些了。哎,疲憊的自己都有一種自私的想法:當時就不應該勸他們信什麼價值投資。”

傳統上認為,投資管理人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可能造成投資人本金虧損,2008年的情況不然,更多的指責來自跑不贏大勢或者賺得比他人少。以至於一些以冷靜著稱的投資管理者們,經常被客戶以提走資金相威脅。公募基金也一樣,銀行熱鬧的搶購場麵已風光不再,曾經日募千億的QDII們因其月跌一成有餘而成為網上謾罵的對象。

巴菲特是個所有投資者都繞不開的話題,這個美國超級首富,不但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也是慈善捐款最多的人。伯克希爾的股價曾經創記錄地向上突破每股15萬美元,記得其首次達到10萬美元/股是一年前。巴菲特的成功除了耳熟能詳的可口可樂、運通、華盛頓郵報等經典投資案例,除了像買企業一樣買股票,除了評估目標內在價值的技術或功力,除了購買後長期持有的耐心,除了好企業好價格以及不熟不做的原則堅持,這些看似並不難理解的內容之外,還有其他秘密。

這個秘密應該是:巴菲特沒有客戶。他自從創業以來就沒有客戶,目前他的投資人都是公司的股東,而不是客戶。如果一個人喜歡他,不需要拿著資金找他本人,隻需購買股票即可;覺得失望,也無需指責:為什麼這麼早賣出中石油?隻要賣掉公司的股票即可。在他收購伯克希爾之前,所有的投資人都是合夥人。而他事先約定:除了年終總結時,不會透露任何投資的信息。這樣的結構和原則,使得他不需浪費大量的時間去做溝通、解釋、說服工作,無須受製於愚蠢的壓力,而堅持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這也是為何傑出的林奇在47歲退休,而巴菲特77歲仍在快樂工作的原因。

以此看來,目前的基金管理人沒有可能成為巴菲特了。因為基金經理同時要承受市場價格過高的壓力和投資人的壓力。現有的條件是不可能像巴菲特一樣地經營基金。所以說盡信巴菲特不如沒有巴菲特,一如白石老人曾經說過:“似我者死”。

巴菲特的三條成功秘笈

1.保住本金

在巴菲特的投資名言中,最著名的一條是:“成功的秘訣有三條:第一,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二,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三,堅決牢記第一、第二條,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我們都應把風險因素放在第一位,並考慮一旦出現風險時我們的承受能力有多強,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2.做一個長期投資者,而不是短期投資者或投機者

在一個相對短的時期內,巴菲特也許並不是最出色的,巴菲特的年均收益率為26%。從某一單個年度來看,很多投資者對此也許會不以為然。但沒有誰可以在這麼長的時期內保持這樣的收益率。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為貪婪、浮躁或恐懼等人性弱點所左右,成了一個投機客或短期投資者,而並非像巴菲特一樣是一個真正的長期投資者。

3.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地看好

究竟應把雞蛋集中放在一個籃子內還是分散放在多個籃子內,這種爭論從來就沒停止過,也不會停止。這不過是兩種不同的投資策略。從成本的角度來看,集中看管一個籃子總比看管多個籃子要容易,成本更低。但問題的關鍵是能否看管住唯一的一個籃子。巴菲特之所以有信心,是因為在做出投資決策前,他總是花上數月、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去考慮投資的合理性,他會長時間地翻看和跟蹤投資對象的財務報表和有關資料。對於一些複雜的難以弄明白的公司他總是避而遠之,隻有在透徹了解所有細節後巴菲特才做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