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失敗與巴菲特最無緣巴菲特成功的核心秘密(2 / 3)

由此可見,成功的因素關鍵在於在投資前必須有詳細周密的分析。對比之下,很多投資者喜歡憑感覺進行投資,完全沒有進行獨立的分析,沒有贏利的可靠依據,這樣投資難免不會招致損失。

巴菲特的成功操作

要保持每年20%以上的贏利幾十年,需要相當多的素質。從巴菲特的投資過程中可以看出,“忍、準、狠”是其獨到之處。

(1)忍,巴菲特是一個特別能忍的人。我們知道,美國市場的投資品種極多,期貨、期權、股票、債券、外彙等等,其市場機會比我們國內多得多。可是,巴菲特所投資的品種卻相當單一,除了少量的債券外,基本都是股票。而就是做股票,網絡科技股大潮時,一時成就多少英雄豪傑,可巴菲特因為對這個行業不熟悉而放棄這樣的機會。兩年漲幾倍的機會,讓一個專業投資家放棄,這是需要多大的忍耐力啊!再看一看國內投資者,看見漲就心潮澎湃,就想追;今天追這個熱點,明天追那個熱點。最終結果基本隻有一個,那就是“套”。

(2)準,巴菲特一生中投資的股票並不是很多,最大的投資集中在十來家。他選股票的原則就是必須等到公司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了再介入。我們也應學習這一點。當然,中國股票還不是投資型的,我們不能生搬硬套。

(3)狠,也是巴菲特的又一特點。上麵已經提到了,巴菲特一生中隻投資了少數股票,而最主要的還是集中在十來隻股票上。我們同樣也應學這一點,就是隻對充分研究、把握性極大的股票進行投資。

幾十年來,美國股市變化不小,可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變化不大,所以他能常青;結合中國特色,堅持好的正確的方法,在熱鬧非凡時能保持清醒,做到隻要操作就“穩”與“準”,相信長期下來,也會成為中國的“巴菲特”。

巴菲特如何應對大牛市

2007年中國股市非常牛,牛得讓許多投資人感到困惑和迷惘。也許經曆過好幾次大牛市的巴菲特會給我們一些啟迪。

1.巴菲特第一次碰到大牛市,他的決定是退出股市

1968年,美國股票的交易達到了瘋狂的地步,日平均成交量達到了1300萬股,比1967年的最高記錄還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買賣單據忙得喘不過氣來,這在它的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這般持續了許多天。在1968年12月,道·瓊斯指數爬升到990點,1969年又升到1000點以上。

在1969年5月,巴菲特擔心自己陷入對苦難不幸的哀歎,同時也擔心所得的盈利付之東流,他最終拿定了主意,做了一件非同尋常的決定,宣布解散他的私募基金。當市場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時,他卻宣布退出:“我無法適應這種市場環境,同時我也不希望試圖去參加一種我不理解的遊戲而使自己像樣的業績遭到損害。”

事實證明巴菲特的決定是無比明智的。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所有股票平均都比1969年初下降50%。

2.巴菲特第二次碰到大牛市,他的選擇是賣出大部分股票

1972年,美國股市又是一個大牛市,股價大幅上漲。當時幾乎所有投資基金都集中投資到一群市值規模大的、企業聲名顯赫的成長股上,如施樂、柯達、寶麗來、雅芳和得克薩斯儀器等等,它們被稱為“漂亮50股”,平均市盈率上漲到天文數字般的8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