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失敗與巴菲特最無緣巴菲特成功的核心秘密(3 / 3)

由於股價太高,巴菲特無法買到股價合理的股票,非常苦惱。1972年時,伯克希爾公司證券組合資產規模有1億多美元,巴菲特卻大量拋出股票,隻保留了16%的資金投資於股票,把84%的資金都投資於債券。

1973年,“漂亮50股”的股價大幅下跌,道·瓊斯指數也不斷回落,市場搖搖欲墜。那些1969年上市的公司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

1974年10月初,道·瓊斯指數從1000點狂跌到580點,美國股市幾乎每隻股票的市盈率都是個位數,這在華爾街非常少見,沒有人想再繼續持有股票,幾乎每個人都在拋售股票。

在市場一片悲觀聲中巴菲特卻高聲歡呼。他在接受《福布斯》的記者訪問時說:“我覺得我就像一個非常好色的小夥子來到了女兒國。投資的時候到了。”

而在1999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21%,而巴菲特卻虧損20%,不但輸給了市場,而且輸得非常慘,相差41%,這是巴菲特40多年間業績最差的一年。

從1995年~1999年美國股市上漲近150%,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動力是網絡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漲。而巴菲特卻拒絕投資高科技股票,繼續堅決持有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吉列等傳統行業公司股票,結果在1999年牛市達到最高峰時大敗給市場。

但巴菲特不為所動:“1999年我們的股票投資組合幾乎沒有什麼變動。這一年有幾家我們重倉擁有的公司經營業績十分令人失望,盡管如此,我們仍然相信這些公司擁有十分出眾的競爭優勢,而且這種優勢能夠長期持續保持,這種特質是取得長期良好投資業績的保證。偶爾有些時候我和芒格相信,我們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沒有長期持續的競爭優勢。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根本無法,起碼是無法百分之百斷定。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從來不投資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盡管我們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將會改變整個社會這種普遍觀點。但在投資中我們根本無法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沒有能力判斷出,在高科技行業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擁有真正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在1999年度股東大會上,股東們紛紛指責巴菲特,幾乎所有的報刊傳媒都說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過時了,但巴菲特仍然不為所動。

其實,巴菲特早在伯克希爾1986年年報中就清楚地表達了他對大牛市的看法:“還有什麼比參與一場牛市更令人振奮的,在牛市中公司股東得到的回報變得與公司本身緩慢增長的業績完全脫節。然而,不幸的是,股票價格絕對不可能無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價值。實際上由於股票持有者頻繁地買進賣出以及他們承擔的投資管理成本,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他們總體的投資回報必定低於他們所擁有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如果美國公司總體上實現約12%的年淨資產收益,那麼投資者最終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數學定律黯淡無光,但卻不能廢除它們。”

結果證明,股神巴菲特是正確的。

2000年、2001年、2003年,美國股市大跌9.1%、11.9%、22.1%,累計跌幅超過一半,而同期巴菲特的業績卻上漲30%以上。

人們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長遠眼光,也不得不承認長期而言價值投資策略能夠戰勝市場。

因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續,過高的股價最終必然回歸於價值。

要知道如何正確應對大牛市,請牢記巴菲特與眾不同的投資信條:“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